close

黃武雄:尋找太平歲月——五十年維和方案初議

一、

不管你支持藍或綠,你會不會擔心台灣沒有明天?擔心我們的社會不斷撕裂,不斷內耗,政治惡鬥絲毫沒有緩和的跡象?

不管你認同統或獨,你會不會擔心台灣內部政情的混亂,在對岸中國的警戒下,某年某月會擦槍走火,導致動亂與悲劇?

如果你同我一樣擔心,同我一樣心底藏著這層憂慮;如果你同我一樣,期望台灣能翻轉過來,期望我們,尤其我們的孩子們,能望向未來,能看到一點希望的曙光,那麼我們是不是應該坐下來好好想個辦法?

你或許會覺得好笑,台灣內部的撕裂那麼嚴重,藍綠的對立那麼尖銳,大家怎麼可能坐下來好好談,好好想個辦法?也許你是對的,我不敢期望深藍與深綠會坐下來談,但淺藍與淺綠可以,中間選民可以。因為深藍與深綠各有一種信念,有一種堅持,堅持或統或獨,甚至各有一種使命感。我知道有信念、有堅持、有使命感的人,很難相互妥協。

可是淺藍、淺綠、以及中間選民,心裡都有著共同的,比起那些信念那些堅持,更為強烈的願望:不希望吵鬧不休,不希望暴戾殺伐,不希望社會一直內耗下去。他們是真正的多數,他們希望和平,希望安居樂業,希望維持已有的民主,希望人權與自由能得到起碼的保障。如果這種聲音能夠匯聚起來,共同提出一個願景,那麼圍繞著這個願景,便會形成一股龐大的中間力量,轉移統獨的爭議,壓縮深藍深綠的分貝,改變十幾年來無休無止的惡鬥。

對於有政治使命感、有信念、有堅持的人,我一向深為敬佩,只要他不濫用權力,打壓異己。他們各自的堅持,值得肯定。一個社會,存在這些有使命感的人,才不致平庸化。但一個社會也不能任由兩個對立的政治使命撕裂成兩半,相互攻伐,耗盡所有資源,叫人民或隨之起舞,或無所選擇,或只能任由綁架。

一個社會難免因為信念不同,背景不同,出現對立,甚至撕裂。但對立與撕裂,持續一年、兩年可以,持續三年、五年也還可以,若持續十年、二十年,就真的要想想辦法了。

二、

我不是假裝中立,認為深藍與深綠都一樣對錯。在許多議題上,我確實有我的判斷、我的立場。二、三十年來,我也寫過很多文章,出版過一些書,談論過我的政治主張[1][3]。但時至今日,我的標籤是藍是綠,已經不重要,就像你的標籤是藍是綠一樣。台灣不能一直被藍綠兩極二分對立、被統獨兩種政治使命,繼續撕裂,繼續內耗下去。除了國家定位之外,我們還有無數重要的問題必須攤開來陽光下處理,像資源分配、社會福利、經濟發展、環保生態、國土規劃、教育文化、生產與消費、弱勢權益、人權與自由的保障,這些無一不深刻影響每個人生活的內容、影響我們生活環境的面貌、甚至影響整個世界的未來。

國家定位確實影響人民的生活至深且鉅,但國家定位不能孤立於人民的生活來談,國家定位不是一切(馬可仕的菲律賓、蘇哈托的印尼、朴正熙的南韓,都是完整的主權國家,但人民的生活卻痛苦不堪)。台灣目前對內已經擁有完整的主權,可以一起經營其他重要的問題。這些重要的問題,固然與國家定位有著難以切割的關聯,但不一定要有確切的國家定位才能經營。

我們應該一起想想辦法,看看能否達成國內共識,共同提出五十年維持現狀的具體方案。在現有主權架構之內,對內消弭兩極對立暴戾殺伐之氣,讓人心安定,讓社會正常運作,讓台灣向前發展;對外則合力爭取台灣五十年和平生存的空間。

如果找得到這個辦法,那麼它便會得到台灣多數人的支持。因為多數人,不論是藍是綠的支持者,最關心的是免於戰爭、免於恐懼、擁有差強人意的民主、擁有人權與自由。多數人最關心的是可以安居樂業,可以奢談公平正義,可以打造美麗家園、可以讓孩子望向未來、快樂長大的太平歲月。

三、

我起個頭,提個辦法,請大家一起討論、一起修正,為台灣尋找一條出路,尤其需要有政治、軍事、經濟、法律等專業背景的人士提供意見。這個辦法中的某些概念,先前已有很多人都提過談過[2][4]。正因為這個辦法並不是什麼非凡的方案,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所以我相信它是當前台灣社會各種政治主張的最大公約數,我只是把它延伸,加入和平主義的精神,並兼顧台灣最低限度的主體意識。不妨讓我把這辦法稱為「五十年維和方案」。它的目的是

避免台灣內部繼續撕裂,避免未來可能的悲劇發生;

讓大家好好經營台灣,讓兩岸正常交流、和平相處;

堅定和平主義的立場,對世界和平做出貢獻;爭取國際社會支持台灣五十年維持現狀,支持台灣以過渡時期的名義參與國際社會。維持台灣起碼的主權,讓台灣人民在國際上擁有起碼的尊嚴。

(當你往下讀著方案的具體內容之時,請你不要因看法不同便立即否定,希望你能耐心的看完這篇文章的說明再做論斷,更希望你能接著讀完續篇〈冬日書信〉,充分了解方案的精神。)

第一階段,透過中間選民的認同,透過公民投票,催生「五十年維持現狀,不統不獨」入憲。同時為了展現台灣人民追求和平的決心,也必須達成「台灣非軍事化」的共識,將它明列於憲法中。催生的過程可以通過公民投票,形成公民力量。

第二階段,以「五十年維持現狀,不統不獨,非軍事化」已經入憲,作為基礎,要求與中美雙方坐下來談判,簽署「五十年兩岸和平協定」,並以過渡時期的名義,加入國際組織(例如以「過渡時期台灣」Taiwan in Transition或「過渡時期中華民國」ROC in Transition)。

第三階段,五十年後台灣主權歸屬的問題,可以完全交由那一代人視當時情況決定,我們這一代人心結太深,不必再為這個盤根錯節的問題煩惱。如果大家有共識,當然也可以加註但書:「五十年後由當時台灣地區公民投票,決定台灣是否歸併中國,或變成永久中立國。」不過目前加不加這個但書,實質的差別不大,五十年後這世界變成什麼樣子,不是我們這一代人所能預知或加以限制的。關鍵在於,以今天這樣複雜的內外困境,去煩惱五十年後的歸屬問題,只是徒增困擾。

 

四、

只有相信歷史荒謬劇的人,才會去爭什麼歷史定位。讓我們誠實的承認,我們這一代人沒有足夠的智慧與能力,解決統獨爭議。

現狀下的台灣,對內已經擁有完整的主權,那麼大家就好好合作,好好經營台灣這塊上天賜予的美麗之島,把統獨爭議留給下一代、下下一代的人去決定。

想想看,如果你我能一齊推動「五十年維持現狀;不統不獨、非軍事化」,讓它明列於憲法,台灣便會興起一股龐大的公民力量。統獨問題便可以長時間擱置,不需爭這一朝一夕,也因此統獨雙方相互的疑懼,便會大幅減輕,幾年之後,每個人身上藍綠的色彩都會變淡,人與人之間會恢復原有的信任:反正對方是統是獨、是藍是綠,已不致影響大局,就像一個人喜歡喝茶或喝咖啡一樣,大家和而不同,相安無事。騰出的空間,大家便能就事論事,談論這五十年如何好好經營台灣;又因為非軍事化,可以節省很多軍費,把資源放在民生、福利、文化與環保。

因統獨造成的紛紛擾擾將大幅降低,政黨很難再綁架人民,它是否能吸引選票,要看它的政策、它的作為是否有益於人民。這時「牛肉」便比「口水」重要。這時政黨輪替,就有實質的、正面的作用,不再是有恃無恐,只靠醜化對手、打壓對手便能吸取選票的政治惡鬥。政治人物必須提出願景,好好經營這塊土地,才能贏得選票。

漢人文化裡,還存在著太強烈的泛道德主義與太簡化的二分對立思維(either/or thinking),這是許多人容易被政治人物操弄的原因。只要挖對方瘡疤、把對方打成壞蛋、我們就不禁隨之起舞,因為罵別人壞,就顯得自己高尚。這種不探討實情,便下道德論斷的習性,使人民容易被操弄與動員。

如果我們也能面對自己的文化,有了反省,有了這層自覺,那麼人民的主體性便會浮現,台灣社會將因「不統不獨,非軍事化」入憲,開拓出一大片新的發展空間,而變得清明、變得理性。

因推動「五十年維和方案」所凝聚的這股龐大的公民力量,自然會關心、會參與台灣各方面的重建,台灣會因此形成進步的公民社會。

台灣會向前走。

五、

你會說,這怎麼可能?事情不會那麼樂觀吧!?

我想也是,但這是一個新的開始、新的出路。而且,我們實在沒有太多其他的的出路。我們不能再掉進藍綠拉扯的漩渦。你還是可以談統、可以談獨,但那是你個人或一個團體的政治主張。一個民主的社會,任何政治主張都可以公開拿來談,只要不施暴,不濫用權力,不強迫或打壓他人。

你會說,中國一定不會答應。我也知道現在的中國不會答應[3][5]。可是世界是變動的,今天中國固然不會立即答應,但等到台灣人民有了共識,藉由憲法中明列「五十年維持現狀,不統不獨,非軍事化」對她釋出絕對的誠意,並據此要求維持現狀要求和平,中國慢慢會明白這樣做,對她最為有利,對兩岸人民,對全世界都是最為有利。

我們也要明白,中國內部的意志慢慢會日趨多元,她不只有官方,也有人民,其中還有許多有識之士。兩岸人民要透過交流,透過相互了解而相互支持。

尤其當台灣提出的是「不統不獨」,並已明列於憲法,這時中國擔心分離主義的疑慮也就消失,台灣會相對安全。又因為台灣這五十年只處於過渡階段,未來是統一或變成永久中立,要留給下一代人決定,這時國際社會若支持台灣以過渡時期名義加入國際組織,也無干涉內政的疑慮,台灣的外交空間會因此逐步打開。

況且「非軍事化」明列於憲法,充分顯現出台灣人民貢獻於世界和平的決心,把目前台灣這個威脅東亞和平的火藥庫,一夕之間轉化成中美兩大軍事強權的緩衝地區,台灣在國際社會將贏得尊敬,並因此擁有和平主義的道德高度。中國對台灣也只能另眼看待,尋求兩岸人民的共同福祉。

又中國標舉「祖國統一」的基礎,是中國的民族主義。其凝聚的動力,固然回溯於百年來列強諸國的侵略,近因則為冷戰時期美日的圍堵。中國極力打擊台獨,不惜為此動武,其中一個原因是擔心台獨背後有美日撐腰。如果台灣只要求維持現狀,又主張非軍事化,則這五十年內便無劃歸美日勢力的顧慮。況且兩岸維持和平,正常交流,無須爾虞我詐,不用擔心流血衝突,各自又可以節省龐大的軍費及外交耗用,轉而致力於經濟文化建設。衡諸實際,於此情況下簽署兩岸和平協定,比起長時期兩岸僵持對立,對中國顯然是利多。

你會說,美國呢?美國會願意與我們、與中國坐下來簽署「五十年和平協定」?

從常識判斷,我看不出美國為什麼會反對。這些年不論是柯林頓或布希的台海政策,都顯示出最希望維持現狀的是美國。民進黨執政期間,美國已充分表明它不會支持台灣片面獨立。美國在中國擁有龐大的經濟利益,沒有任何道理要為台灣獨立付出戰爭的代價,尤其美國歷經越戰、伊拉克戰爭之後,國內反戰的聲音不容忽視,歐巴瑪就在這個立足點上崛起,而獲得人民支持,貴為今日美國總統。美國不會為了台灣獨立而驅使她的子弟流血。

中美兩國軍事強權的均衡線,就在太平洋西緣。美國不支持台獨,也不願看到台灣急統。因為台灣一旦劃歸中國,這條均衡線便要被破壞。1996年李登輝提「特殊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引起台海緊張,美國艦隊立即異常移動,守防局勢生變,也證實它不支持立即統一的立場。

台灣位在中美兩大軍事強權的均衡線上,一旦台灣非軍事化,局勢將有利於這條均衡線長久維持,化解流血衝突。唯一的顧慮是:美國軍火商對美國政府的壓力一向巨大,但歐巴瑪政府將比布希政府更能抵擋這股壓力。

台灣保證五十年不統不獨、維持現狀,其實對中、美、台三方的利益來說,都是最好的選擇。當台灣人民主動提出非軍事化的主張,就會因提倡和平主義的道德高度,而突出自己的國際形象;又因為台灣站到中美兩大勢力之間,居中緩衝,美國對台灣也會加以重視,不致像現在貶低台灣的角色,以保護國的老大姿態,忽視台灣人民的國際地位。

 六、

如果你是深綠,也許你會說:這個五十年維和方案就是投降方案,當台灣「不統不獨,非軍事化」入憲,中國正好可以不費一兵一卒,只靠經濟、文化、社會力各方面的滲透,鯨吞蠶食,便可以統一台灣。

但請注意,台灣經過這二、三十年民主化的努力,已具備反映相當民意的民主制度,同時本土意識亦已崛起。四年一次總統大選,人民會選擇最符合台灣利益的政府。由於統獨爭議已非當前關鍵性問題,人民從藍綠對立的情緒中跳脫出來,便會就事論事,盯著看哪個政黨最能代表台灣利益,才作選擇,不會像今日陷於對立的藍綠立場中,被口水、被相互攻擊的激情言詞淹沒理智。

換句話說,台灣的民主選舉制度,雖然還不完備,但已經是一道維護台灣利益的防火牆。

這道防火牆[4][6]是人民共同選擇台灣最佳利益的有效機制,不致像現在這樣,因統獨爭議而模糊人民的判斷。當政府往中國傾斜太厲害,以致損害台灣人民的整體利益,人民會選擇其他政黨。但假設政府推動與中國交流,反而符合台灣利益,那麼兩岸逐漸統一,也是台灣人民的理性選擇。這時候謀求台灣獨立的政治使命也只能尊重人民的選擇,這才是真正的民主。

中國想要吸引台灣人民支持統一,也應瞭解台灣這道民主防火牆對中國有積極的啟示作用,中國應該拿出真正的誠意,由「台灣同胞」透過民主與理性,檢視兩岸利益是否一致,而非祭出中華民族主義的大旗,施以武力威脅,來使「台灣同胞」噤聲。

中國如果有真正的「同胞愛」,應該明瞭「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誠意遠比教條訓誡或武力恫嚇重要。「五十年維和方案」如果變成台灣人民的共識,「不獨不統,非軍事化」,這便是台灣人民無上的誠意,中國也應以相對的誠意回應,才能讓台灣人民感受到兩岸的利益一致。

兩岸的思維、制度與文化,目前有相當落差,急著合併必導致巨大的創傷與災難。五十年維持現狀,讓兩岸的交流回歸善意而正常,讓兩岸不同的思維與文化相互回饋、相互提升,對中國人民也有很大的正面作用。

七、

如果你是深藍,也許你會說,「五十年維和方案」不就等於提供台灣一個沒有外力警戒的環境,讓台灣有五十年從容的時間,慢慢把獨立變成既定事實?

深藍的這種疑慮也是多餘,經過五十年兩岸正常交流,人民將習以為常,說不定五十年後會覺得兩岸統一(包括合併成中華邦聯),才是最佳的選擇。

什麼事情都有可能,五十年後,局勢可能傾向獨立,也可能傾向統一。深綠擔心「五十年維和方案」讓台灣五十年不統不獨,又不設防,正好方便中國黥吞蠶食,最後變成統一;深藍則擔心這方案到頭來會讓台灣獨立變成既定事實。

這兩種顧慮相互矛盾,代表它們只不過是藍綠雙方不安全感的直接反應,並非深思的結果。進一步說,因為這兩種顧慮相互矛盾,所以「五十年維和方案」恰好是雙方願望的均衡點(Equilibrium)。從經濟學的理論來說,這個方案是當前情勢的最佳解,也是藍綠雙方的最大公約數。

換句話說,「五十年維和方案」是統獨兩股勢力均衡牽制的辦法,也是當前台灣社會最可能的共識。

另一方面,讓我們換個角度想:今天當我們主張統一或獨立,都宣稱是為了兩岸人民好,那麼為什麼不讓兩岸人民在沒有戰爭、沒有恐懼的情況下,正常來往五十年,那時候的人,不是顯然會比我們這時候的人,更知道什麼狀態對兩岸人民好?

「五十年維和方案」正是要開創這樣的環境,讓兩岸人民正常交流。事實勝於雄辯,讓後來的事實決定一切,會比今天一直吵吵鬧鬧,健康得多。以今日藍綠對立,兩岸疏離、甚至混雜著恫嚇與疑懼的情況下,台灣與中國人民即使開放交流,亦不易建立起互信。基於雙方人民對未來兩岸定位的認知落差,彼此反感會加深[5][7],甚至相互歧視仇恨,造成難以意料的衝突。

如果五十年兩岸和平協定簽署期間,中國肯釋出相對的誠意,與台灣建立起平等互惠的關係,五十年後「統一的形勢,自然一片大好」。所以關鍵還是出在誠意與態度。

八、

當統獨爭議褪色之後,台灣人民便會冷靜下來,逐漸看到什麼是台灣的未來。老實說,這些年的統獨爭議,在政治現實的操作之下其實是個表象的議題,尤其背後所牽涉的國家主義是好是壞,迄未攤開到陽光下來討論。

那麼什麼是真議題?真議題是:國家的權力與資源如何分配、民主如何深化、文明與自然的矛盾如何面對、社會力如何提昇、還有人們的創造力與反省力能否切入人類存在問題的核心,引導人們兼顧內在與外在的平衡,追求安定永續的福祉。

這些真議題,需要台灣人民展現智慧,共同去面對。

 

台灣應該從兩個愛國主義(台灣與中國)的鐘擺中跳脫出來,走向世界主義。熱愛母文化與「視人類為一家」的世界主義並不衝突,反過來它們是相因相生、相輔相成。一個人認同的母文化也許是台灣,也許是中國。人們的心理認同不只不能勉強,而且應該相互瞭解與尊重。對母文化的認同,不必然導致愛國主義。就愛國主義的思維,或統或獨只能二選一,非此即彼,無法相容。愛國主義的本質是向心而排外,所效忠的是唯一的國家。它經常引發人類世界的紛擾,也是人民容易被國家機器動員,步向戰場的心理動機。

這些年的統獨爭議,藍綠對立,是因我們把對母文化的認同,與愛國主義相混淆。台灣可以容許多元的母文化認同。正因為有了多元的母文化認同,我們才有源源不絕的動力一起合作,一起經營這塊美麗的土地。

把母文化認同迅速轉變為愛國主義,牽涉到我們文化底層的集體主義。剛從中央集權的封建社會轉型為現代民主社會,我們還來不及公開思辨「自由平等博愛」的深刻內涵,還來不及發展個人自主及批判懷疑的精神。集體主義還黏附在我們的身上,潛藏在我們的家庭與教育。因為欠缺對這層集體意識的自覺,我們在尚未思索自身與社會的辯證關係之前,便急著要變換、或找尋一個絕對的國家(中國或台灣)來效忠。

急著要把母文化認同轉化成愛國主義,是今天台灣社會撕裂的原因:認同台灣文化變成主張台灣獨立,認同中國文化變成擁護中國統一,於是兩者剎那之間變得絕不相容,其間再滲入政治勢力細膩的操作,泛道德主義與二分對立思維的推波助瀾,於是台灣社會就撕裂成兩半沒有交集、無法對話的大板塊。

但母文化認同原本不是單一的。認同台灣文化與認同中國文化,不只可以並立於這塊土地;就文化的層面來說,同一個人也可以一方面認同台灣文化,另一方面又認同中國文化,就像你可以愛你的家,又同時愛你的鄰里街巷一樣,這兩件事原本相容不悖,甚且相因相生,才見真實。

愛自己的家,可以擴及愛鄰人、擴及人類一家,變成人類愛。這是從「戀我故土」的母文化認同,走向世界和平的一條陽光大道。但因為愛自己的家而仇恨鄰人,則是愛國主義。愛國主義,經常導向戰爭,摧毀世界和平,這條幽微陰暗的小徑,每隔一段時候便會帶領人類通向無比悲慘的災難。

「五十年維和方案」便是要為台灣、為兩岸開創出兩種母文化的認同可以相容、可以共生、甚至相互激盪,相互提升的太平歲月。

 

結語

「五十年維和方案」所牽涉的層面錯綜複雜,本文所談只是它的大意。也許你贊同它的精神,也許你還充滿懷疑。兩個多月來,為了深入而細緻的呈現它的內容,讓更多人贊同,我試著用書信體寫了一篇長文〈冬日書信〉。老實說,唯和方案本身不只是策略,更是一種價值,一種世界觀。因此我在〈冬日書信〉中,必須改用自由、鬆散的、閒話家常的文體,讓大家願意繼續下去。原諒我一動筆,便寫了兩、三萬個字,可是仍然言不盡意,論述也不夠周延。許多遺漏的重要議題,因心力或能力不足,無法涵蓋,只能留待方家補正。

〈冬日書信〉與本文所述,有多處重複,內容則較為細緻而生活化。就內在價值的層面來說,閒散的文體反而可以談得深入。

我把〈冬日書信〉附在本文之後,作為續篇,稱為「五十年維和方案補議」,歡迎一併流傳,並提供意見。我深盼推動「五十年維和方案」的過程,會啟動一股進步的公民力量,取代目前藍綠二分對立的思維。

也許你會質疑:這股力量會有機會長大嗎?這個方案能夠得到人民共識嗎?

坦白說,我不知道。這是一項浩大的民主工程,必須依賴你的參與。我初步的構想是:先廣泛討論並透過網路進行連署。如果參加連署的人數累積到百萬人[6][8],表示此案有廣大的支持度,而提出「五十年維持現狀,不獨不統,非軍事化」的公民投票,便可望成案。屆時將有機會讓全國人民進入投票前的全面討論。第一階段工作的完成,會帶大這股公民力量。

過去許多人憂慮公民投票會導向台獨,帶來政局動盪,甚至引發兩岸戰爭。反諷的是,這次「五十年維和方案」的公民投票,卻可以導向穩定的政局、導向兩岸和平。人民對公民投票的疑懼可望因此解除,讓台灣的民主進一步深化。

維和方案能否達成共識,不只在網路、在各種媒體,進行公開討論,甚至草根式的公共論壇也應該經營。例如在各縣市交通便捷處,像台北捷運沿線,藉由民間與企業捐款贊助,成立公民論壇或教室,提供課程與討論班,開放人民一起討論,抒發意見,同時吸收政治、歷史、法律、兩岸及國際社會的相關知識,深入問題。過去藍綠支持者因為立場迥異,相互疑忌,不會有機會對話,現在維和方案的推動者既然共同目標是「五十年維持現狀,不統不獨」,便無須再顧慮被貼標籤,大家可以放開胸懷,一起合作,討論怎麼推動最好。

朝著和平主義,發展公民力量的進程中,女性與年輕人必會扮演重要的角色。年輕人沒有統獨的歷史包袱,而熱烈希望看到未來,身上又有一股創新的朝氣;女性則從來是和平反戰的主力,沒有女性真心願意自己的兄弟或兒子流血犧牲。她們直視生命、珍愛生命。這兩股力量加乘,是台灣未來的希望。

一個社會或國家的沒落與災難,常因人們在它走下坡的時候習焉不察、或執迷不悟,而錯過了再也無法回頭的關卡(no return point)。只有清明、理智而自我節制的面對艱厄,才能找到逆轉的契機。

 

 

2009/1/12

http://www.fireofliberty.org/trad/article/10612.as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loky 的頭像
    gloky

    葛洛奇

    glo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