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五十年維和方案」發起人、台灣大學教授黃武雄

50年維和爭取百萬人聯署 .童清峰

一場關乎台灣前途的網上運動「尋找太平歲月——(兩岸)五十年維和方案」正掀起連署狂潮,尋求半年內達成網上百萬人連署,台灣逾半世紀無法打開的統獨死結極可能就此解套。

提出這個運動構想的是台大數學系教授黃武雄,他以超越藍綠的視野,呼籲台灣不統不獨,讓非理性、無休無止的統獨爭議可以平息。他強調,並不是不談統獨,相反的在台灣五十年維持現狀前提下,民眾因沒有被貼標籤的顧慮,反而可以很健康地討論統獨,五十年之後再由下一代人決定台灣要統或獨。

黃武雄指出,馬英九總統曾提過類似的和平願景,前行政院長謝長廷也談過相近的和解共生,去年總統大選前聯電董事長曹興誠亦有維持現狀之議,他只是加入和平主義的精神,並兼顧台灣最低限度的主體意識。

年逾六旬的黃武雄充滿理想色彩,這位在台灣社會受敬重的公共知識分子,曾發起過四一零教改行動、社區大學運動、千里步道運動等,都引起社會高度迴響。零四年,黃武雄曾拒絕當時總統陳水扁延聘為國策顧問,堅持在社運界推動教改;去年他又拒絕總統頒發的社會貢獻獎。他並不在乎這些虛名,重要是能發揮影響力,造成更多人的改變。

為了推動「五十年維和案」,他寫了三萬多字的文章(可參考黃武雄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fortwpeace),但不少藍綠政治人物卻不明就裏胡亂指控,說他主張台獨,想藉機靠向馬英九。他感慨表示﹕「許多人都沒看讀到我的文章就下論斷,甚至貼我標籤,讓我感到遺憾。」以下是黃武雄接受亞洲週刊訪問的內容摘要:

你說五十年維和案不只是一個方案,背後也代表一種價值觀,更要表達和平的世界觀,能不能做簡單的敘述?

「五十年維和方案」的內容,除具體的行動方案之外,更重要的是背後的價值,包括和平主義、公民社會與人道精神的思維。我提起這個辦法的目的是:一方面想尋找不同政治立場的最大公約數,讓台灣社會休養生息,大家可以好好經營這塊土地,避免繼續撕裂,避免未來發生悲劇;讓兩岸和平相處,對等交流。另一方面我特別強調和平主義的精神,把世界和平的理想注入兩岸關係。台灣若能這樣做,會得到國際社會的尊敬與廣泛支持。事實上,在台灣內部,大家也要藉這個機會,深談和平主義的價值,這是我們社會一直欠缺的。我們一直側重經濟發展、國防安全及權力平衡,從來沒有機會進行內在價值的社會反省。現在有網路,大家慢慢談,可以發展出一些深刻的東西。只可惜不用網路的人無法參與。如果主流媒體也重視這項運動,能讓更多人從不同的角落發聲,我們社會將慢慢會有質變。和平主義是保留主義的一環。我希望大家把文章仔細讀完,才下論斷。

但問題是,兩岸事務要靠中共同意,就算台灣完成了百萬人連署,但它還是拒絕,不跟你談,台灣怎麼辦?

讓我再強調一遍:我相信公民力量,如果台灣內部有了共識,而且這個共識所展現的是追求和平的決心,和平之路便會逐步開展。如果台灣人民有了追求和平的共識,內部便會凝聚成一股公民力量,用這股力量說服中國有良知的進步人士認同,並爭取國際愛好和平人士的支持,最終也會說服中國政府簽署兩岸和平協定。世界是變動的,不是一成不變,我說對待這個方案要換另一種思維、另一種世界觀,這便是其中一個緣故。

為何是維和五十年,而不是三十年?如果統獨有三十年充分討論、建立共識,難道還不夠嗎?

三十年太近,無法紓解統獨焦慮。注意香港一九八二年中英開始談判政權轉移,到一九九七年歸還中國,為期有十五年,但一九八四年左右,許多香港人已感到大限將至,惶惶終日。七十年、一百年會更好,但這麼久的和平協定,對岸能否同意簽署?

這個方案最重要的是可行性,包括不統不獨入憲,修憲的門檻很高,我想你一定充分思考過,現在除了在網路尋求百萬人連署以外,要如何推動此事?

維和方案能否達成共識,不只在網路、在各種媒體,進行公開討論,甚至草根式的公共論壇也應該經營。例如在各縣市交通便捷處,像台北捷運沿線,藉由民間與企業捐款贊助,成立公民論壇或教室,提供課程與討論班,開放人民一起討論,抒發意見,同時吸收政治、歷史、法律、兩岸及國際社會的相關知識,深入問題。過去藍綠支持者因為立場迥異,相互疑忌,不會有機會對話,現在維和方案的推動者既然共同目標是「五十年維持現狀,不統不獨」,便無須再顧慮被貼標籤,大家可以放開胸懷,一起合作,討論怎麼推動最好。這件事是大家的事。我個人只是千萬人中的一員,我能做的不過是寫寫文章盡一己之力,沒有要主導的意願。很快大家要接手,要一起去推動。

現在藍綠都有人質疑,他們說這個概念不負責任等,你有何看法?

為什麼我們要替後代子孫決定他們的未來?我們必須誠實的承認這一代人沒有解決這個衝突的能力。強力解決必然會帶來災難。後代子孫沒有我們這一代人的心結,他們會用更寬容更陽光的態度對待彼此。「五十年維和方案」將促成兩岸良性的互動,五十年後的人會比我們看得更清楚,更知道怎樣處理國家定位的問題。

五十年後是開放的

五十年維持現狀,不表示五十年之後就必然統一。五十年之後的情況是開放的,也許又延後五十年,也許中國統一,也許台灣成為永久中立國。這件事留給五十年後的人決定吧!我們這一代人能做的,便是好好經營一個深化民主、重視社會福利、安定和進步的現代國家,以及一個與對岸人民相互了解、良性互動的環境。五十年,世界會變、台灣會變、對岸也會變。今日我們的政治困境,部分來自太多的統獨焦慮、太強烈的集體不安全感。解除我們的心理負擔,才能望向未來。

還有一項質疑是針對你提出的第二階段,要拉美國進來,簽署兩岸五十年和平協定,有人認為中共一向把兩岸問題看成國內事務,它不可能同意讓美國在兩岸中插一腳?

可不可能,要看事情變化。你的提醒很重要。但把美國拉進來,對中國也有好處。若美國也簽署和平協定,目前中美兩大勢力的均衡可以持續穩定,對中國也有利,又可減省中國大筆經費,投入經濟建設。事情的發展,也可能變成兩岸、中美之間各簽一份,目前尚難預料。我不是專家,只能就一般常識思考。維和方案所提的只是一個大方向。許多細節要各行專家一起研商。我只在一開始時,起個頭。

你的做法是訴求中間選民的支持,尋求社會最大公約數,再進而對國、民兩黨產生壓力,國民黨現在主導國會,也只有它能修憲,你如何訴求國民黨的支持?會不會想和馬總統會面?

我希望自己的角色只是提出一個構想,藉此說出多數人的心聲。這個方案,必須先得到多數公民(包含淺藍淺綠及中間選民)的認同,沒有走出這一步,什麼都不用說。它是細水長流的社會反思,是一項草根式的公民運動,不必急著與政治權力掛,我們的立場要超越藍綠。至於實際事務的推動,必須由一些有行動力又熱心的人去做。我不希望再突出自己。

你認為藍綠對立導致國家認同與文化認同混淆,是因為台灣社會撕裂;但政治人物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所進行的操弄,擴大藍綠的裂痕,讓彼此無法對話,是不是也難辭其咎?

平日我看問題,不喜歡論斷人的是非,除非他濫用權力。人民會被操弄,是因人民自己沒有認清事情的對錯。我關注的,經常是如何去創造一個環境,讓社會變得更好。會倡議辦社區大學,就是要啟動社會學習與思辯的機制。會支持公民投票,就是因為公投前的辯論,可以促進人民參與公共事務,提升政治水平。最近有台大同事指出我是唯物論者。沒錯,在社會層次上我是唯物論者,在個人層次上,我可能傾向唯心論。

到目前為止,遭遇最大的挑戰是什麼?讓你樂觀的理由是什麼?

最大挑戰是自己沒有行動力。但讓我樂觀的是,這個五十年維和方案說出了多數人心聲,如果它不消音,便會得到很多人的認同。

據我了解,這個案子本來沒有想要這麼早推出,你一向不願站在第一線,原來的規劃是要找各個領域的意見領袖出面,擔任共同發起人,但媒體曝光後,促使你加快腳步,會不會打亂你原先的計劃?

我沒有加快腳步,我自慚行動力薄弱。作為一個公民運動,「五十年維和方案」還沒有開始。目前它只是一個構想,加上闡明和平主義的價值。

是的,原來計劃是要讓文章先流傳,徵求文化界、宗教界、企業界、弱勢團體及一般小老百姓,包括女性、年輕世代的支持,提供意見,並一起擔任共同發起人,慢慢蔚為一股公民力量。同時要邀請一些認同者,從不同的社會角落撰稿出書,傳播新價值,紓緩藍綠對立的焦慮,釋放台灣的社會力,並以和平主義的精神提升台灣人視野及國際形象。

可惜文章才剛上網流傳,便出現政界有力人士的反制。要保護這個可能推展的公民運動,我一個人的聲音是脆弱的,潛在的共同發起人還來不及形成,無法共同發聲。我擔心一個新的可能在今日極為敏感的政治角力中,會像泡沫一樣的消失。

但從樂觀那方面來說,維和方案說出了台灣多數人的心聲,它是小草運動,政界人士不見得會認同,但小老百姓、女性、年輕人絕大多數都支持,這是我寫這文章後看到的現象。無論如何,只要小草能從政界夾縫中一根根長出來,一段時日之後就會漫山遍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lo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