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派系政治與家族政治
內政(研)090-011號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國政研究報告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IA/090/IA-R-090-011.htm

內政組助理研究員 陳華昇
內政組助理研究員 楊鈞池

民進黨自成立以來,其權力結構特質一直受到派系政治與家族政治的影響。而在民進黨贏得總統大選,取得執政權後,黨內派系的影響力有增無減,而家族政治則呈現逐漸式微的趨勢。本文即分析民進黨內派系政治與家族政治的特質,並探討二000年總統大選後整體形勢變遷,以及二00一年黨內初選過程與結果,對於民進黨派系政治與家族政治的影響,從而論述民進黨未來走向與發展。

壹、 民進黨的派系競爭

一、民進黨的派系共治結構為權力衝突埋下伏筆

民進黨自一九八六年建黨以來,即以派系共治的型態存在,其相對穩定的派系結構,不僅維持其政黨權力組合的平衡,成為政黨職務與選舉提名之分配基礎,也左右民進黨的決策方向。因此,自二000年民進黨贏得總統大選,取得執政地位,掌握政經資源分配權力後,無論觀察當前政黨關係情勢的發展,評估未來台灣政局的演變,如果忽略民進黨的派系結構特質及其轉變,將無法釐清台灣政治局勢發展的真實意義。惟自民進黨執政以來,從唐飛組閣又下台、核四決策爭執不斷,到少數政府成立,以及民進黨內各派系為權力運作方式而意見不一,乃至其黨內初選引發重大爭議等情形,也顯示民進黨的派系結構鬆動與權力重心移轉之過程,引發黨內的權力競爭,進而影響政局的安定的實際狀況。

就民進黨過去的結構特質而言,在總統大選、政黨輪替之前,民進黨派系山頭林立,並且以國會黨團為派系領袖決策中心,黨中央只負責黨綱擬訂和黨務行政,並以選舉為核心工作。換言之,民進黨是一個穩定的派系共治的內造政黨,並以立院黨團和中央黨部形成二元決策中心。在其時,雖然黨主席由黨員直選,但其主要任務在推動黨務工作,而非指導政務,重大的黨政決策,仍由派系領袖共商定案;而黨籍縣市長也有若干人位居重要黨職,成為政治明星,但未能扮演關鍵性的決策角色。實際上,民進黨全國性的重要議題,向來由立院黨團掌握決策權,並非黨中央所能控制。其派系共治的特性表現於政黨決策上,即是在決策形成前,各派系即使有不同主張,而對外發表不同意見,惟若一旦派系領袖協商確定政策方向後,各派系即團結一致,對外採取共同立場。自從民進黨成立以來,即是透過這種具有派系默契,以國會黨團為核心的內造化政黨組織,形成派系共治的結構安排,維持政黨領導權力的穩定,進而凝聚力量,形成政黨決策,推動選戰工作。然而其派系共治的結構特質,也為日後權力衝突與派系惡鬥埋下伏筆,成為影響民進黨發展的關鍵因素。

二、民進黨執政觸動派系結構重組,激化派系惡質競爭

分析民進黨派系權力結構,在一九八八年之前民進黨主要派系包括美麗島系、新潮流系、正義連線、福利國連線與台獨聯盟等五大派系。但一九九六年底部份台獨聯盟成員另組「建國黨」後,台獨聯盟日益式微,在民進黨的權力結構中逐漸被邊緣化;一九九八年底,部份美麗島系成員對於許信良的中國政策與主張國/民兩黨合作的立場不滿,以張俊宏為首的部份成員脫離美系另組「新世紀」派系,而許信良在一九九九年五月為參選總統而退出民進黨後,其他美系成員也另組「新動力」派系,美麗島系正式結束運作。換言之,民進黨派系結構,從一九九六底開始,已經隱現鬆動的跡象,而在二000年陳水扁贏得總統大選,民進黨取得執政權後,有幾項內外因素,破壞了既有的派系共治權力平衡關係,加速動搖了民進黨既有權力結構的穩定性,激化其派系重組與競爭的程度:

第一, 陳水扁當選總統後,不但成為民進黨各派系的共主,也是國家最高決策者,可以透過任命行政院長,以掌握行政權力,分配國家政經資源。相對而言,民進黨在立法院內所佔席次僅三分之一左右,因此民進黨內的決策核心,乃由國會轉向以總統為核心,民進黨的權力結構開始朝向外造化發展,國會黨團的角色與重要性已逐漸降低。換言之,陳水扁成為決策重心,民進黨立院黨團影響力降低,不但相對於民進黨的行政系統係處於弱勢,在面對國民黨立院黨團時,也明顯居於下風。因此,民進黨各派系立委為強化其決策影響力,並團結力量向以陳水扁為首的行政部門爭取政經資源與內閣職位的分配機會,乃希望能夠整合各派系力量,形成聯盟關係,提高與行政部門協商、議價的能力,並擴大與其他政黨進一步合作的空間。因此,基於此一考量,正義連線、福利國連線、新動力與台獨聯盟乃於總統大選不久後成立「主流聯盟」,並共同支持謝長廷接替林義雄出任民進黨主席。而新潮流與新世紀兩派系則隱約形成另一個鬆散的聯盟,在核四問題與唐飛去留立場上,採取聯合陣線,形成與主流聯盟抗衡之勢,並迫使謝長廷主席任命新潮流領導人之一的吳乃仁出任黨秘書長。

不過,無論主流聯盟或新潮流與新世紀的結盟,都僅限於立法院內的結合,關於派系既有地方組織的發展和派系成員的組合,各派系均仍維持相當的自主性與運作模式。因此各派系係處於既聯合又競爭的狀態,此一情勢,也造成派系地方山頭競逐二00一年黨內初選的惡鬥。

第二, 民進黨執政初期的政局發展,影響其派系發展與權力均勢。

民進黨執政後,立即面對兩項困境。一、其立院席次未及三分之一,而總統大選得票率也僅達四成,換言之民進黨獲得之支持度並未過半,因此無論在國會內部或民間社會,勢將遭遇強力的挑戰。二、民進黨成立十五年來首次執政,在其派系共治的權力結構下,各派系都希望能夠取得內閣職位分配,以進一步分享與汲取行政資源的機會。陳水扁為擺脫這兩項執政困境,一方面藉國政顧問團推舉唐飛組成所謂「全民內閣」,以擴大支持基礎,並化解黨內各派系爭逐內閣職位之壓力,另一方面,則試圖聯合國民黨本土派,以分化在野勢力,形成本土執政聯盟,進一步為政黨重組作準備。

然而民進黨此項為化解其國會少數與民意支持基礎薄弱雙重困境,所採取的政治策略,雖獲得「主流聯盟」支持,但卻受到新潮流與新世紀兩大派系的反對。從一開始,國、民兩黨本土勢力結合的構想就遭黨內派系阻止而破局;而民進黨執政後,即因停建核四決策反覆不決、經濟政策搖擺不定、內閣人事屢遭批評、黨政關係不良,導致國內經濟情勢不穩,民進黨政府民意支持度持續下滑,因此,新潮流與新世紀系,更進一步聯手施壓,將執政失敗之責任歸咎於唐飛,要求其去職。陳水扁在衡酌情勢後,認為民進黨政府既無法攏結國民黨本土派,本身執政基礎已岌岌可危,如再失去黨內兩大派系之支持,勢必影響其領導威信。因此乃以穩定民進黨內情勢為優先考量,接受新潮流與新世紀聯盟之立場,同意唐飛去職,但不大幅變動內閣人事,並引進新潮流系人士擔任行政院秘書長的情形。從此以陳水扁為首的行政系統,不得不與新潮流系形成新的聯合關係,以維持政局的穩定,與民進黨的權力均勢。

第三, 新潮流系影響黨機器與行政決策權,形成單一派系獨大的黨內情勢,影響民進黨派系資源分配與重大政策走向。

正當民進黨內派系重組與競爭日趨激烈之際,新潮流系因為長期以來成員團結、具有紀律和行動策略,並計畫性地培植人才,形成民進黨內最具凝聚力與行動力之派系,故能於黨內權力平衡結構逐漸崩解之際,以最大派系之勢,遠交近攻,合縱連橫,適時切入民進黨人事佈局過程,同時掌握行政院秘書長與黨秘書長兩個重要的的樞紐職位,對於民進黨決策具有更大的影響力,以致陳水扁總統與謝長廷主席都不得不借重其力,而賴以穩定黨政局勢。至此,新潮流系已完成發展戰略之佈局,一方面,可以在行政部門透過主導行政院議程,安排重大建設計畫,分配行政資源補助等方式,介入官股色彩濃厚之財經事業與政府機構外圍社團之人事,影響行政決策與行政資源之分配,同時,也可以在黨中央掌控黨務職位分配與選舉提名之佈局,擴大其政黨決策影響力。

面對民進黨內各派系激烈的職位與權力競逐,以及新潮流勢力急速擴充,影響民進黨執政團隊團結形象與施政效能,陳水扁總統乃於總統府下成立「九人決策小組」,希望涵蓋府、院、黨、及黨團四方面代表,並統合各派系參與決策,以形成民進黨新的決策模式,重建權力結構,化解黨內派系惡鬥。然而從彭湖開放設置賭場與否、公職人員提名方式變更與否等問題觀察,一般認為九人小組成效不彰,包括呂秀蓮副總統與立院黨團代表周伯倫等,均曾表示退出之意。這顯示陳水扁總統重建黨內權力平衡的努力尚未成功,黨內決策依然受制於新潮流系之意見,而民進黨新潮流系獨大的情形,也成為陳水扁總統領導民進黨政府的最大難題。

新潮流系對於民進黨決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既反對民進黨與國民黨本土派系合組聯合內閣,也拒絕與親民黨共組多數執政聯盟,而堅持要求陳水扁組成民進黨少數政府。(二)堅持核四停建,並刻意安排於連扁會後的時點逕行宣佈,無異要透過核四停建與在野政黨斷絕合作機會,(三)在兩岸政策上扮演關鍵角色,堅守與中國大陸劃清界限的基本路線,無視國際經濟情勢變遷,仍傾向以圍堵方式阻止兩岸交流的進程,有效牽制陳水扁總統向中間路線調整,並加速兩岸經貿發展的意圖。

因此,從民進黨執政以來,無論在政治策略或政策方向上,都呈現出左右搖擺,進退失據,最後又回到以新潮流的立場為基調的原點。

新潮流系實際上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卻營造出「諸侯勤王」的姿態。先是主導民進黨政治方向,切斷與其他黨派合作契機,導致陳水扁與民進黨政府陷於內外交逼、孤立無援之局面,使新潮流系成為影響民進黨派系分合與內閣成敗的關鍵,新潮流系才能在現今政局佔據絕佳的戰略位置,發揮最大的政治影響力。而所謂「主流聯盟」則在決策過程中被邊緣化,淪為黨內非主流,完全無法發揮其成立之初有意成為陳水扁施政奧援的目的。

第四, 民進黨派系鬥爭,從中央向地方延伸,加以新潮流主導黨內初選之選務工作,初選結果造成派系反彈,並引發新一波派系重組與角力。

民進黨派系競爭,最初只存在於中央層次,但隨著民進黨勢力日益擴大,各派系也在地方建立組織,爭取地方公職席次,其派系政治逐漸向地方伸展。至此,民進黨派系在中央層級,為爭取執政權之共同目標,尚能團結對外,但在地方層級,派系鬥爭卻如暗潮洶湧,日益澎湃激烈。特別是民進黨執政後,地方首長與公職人員,得有機會向中央政府要求地方建設補助,以分享行政資源, 是以本次(二00一年)民進黨縣市長與立委提名初選,競爭十分激烈,各大派系亦視此次初選為年底選舉擴張派系力量之關鍵。其中新潮流系因多人位居黨務要職,掌控初選提名作業,因此極有利於運用技術操作,促成新系人士在初選中勝出。例如縱容特定人士賄選買票,聯手綁樁,豢養人頭黨員,壟斷龐大票源,而黨內察處作業卻雷聲大雨點小;其次,初選過程也傳出民進黨中央運用初選民調的機會,大力拉抬新系參選人的聲勢與支持度。又如不分區立委初選,不但接受參選人提供資金作為派系推薦依據,也透過分組作業安插既定人選;同時,又運用國家公器與行政資源作為輔選與勸退之機制,以使特定人士獲得輔選資源與提名機會。

民進黨黨內初選在新潮流系的操弄之下,引發各派系地方參選人的強烈反彈,進一步引發民進黨的派系衝突。先是在初選過程中,台中縣立委林豐喜、台中市長張溫鷹等人,均針對新潮流系的參選對手廖永來、蔡明憲等人嚴詞抨擊,而張俊宏亦因其領導的派系「新世紀」在初選中表現未盡理想,故而質疑並批評新潮流系操縱黨務,介入選舉,營造新潮流參選人的有利局面,並批評陳水扁與新潮流結合的執政團隊為「執政失敗」。張俊宏更與施明德、張溫鷹等美麗島世代人士接觸,有意籌組「新政聯盟」的政團,以與新潮流系分庭抗禮。至此,因黨內初選爭執所觸動的派系衝突,已有從地方向中央擴大的趨勢,並將牽動民進黨派系的重組。

三、民進黨派系衝突影響政黨重組與政局走向

派系成員結合以爭取政經利益為目標,而民進黨過去即建立一套各派系所認可的權力運作模式,構築穩定的派系共治權力結構。然而在美麗島系瓦解、分裂後,民進黨既有派系結構進入重組階段,當民進黨取得執政權後,又因其政黨結構外造化,且缺乏一套分配行政職位與財經資源的運作架構,以致各派系各顯神通,爭逐政經資源。新潮流系以其團結而有紀律與行動力的特性,在民進黨派系重組與政局動盪之際,利用陳水扁總統面臨執政困難而亟需左翼派系支持的時機,在民進黨權力結構中取得極有利的關鍵位置,繼而採取快速擴張實力,並強力主導政局的政治策略,在相當程度上操控民進黨務並汲取行政資源,以壯大其派系力量。而在陳水扁企圖與國民黨部份本土派人士形成聯盟的策略未能奏效,施政又陷入困境,且主流聯盟逐漸邊緣化後,民進黨亦不得不放手讓新潮流系主導決策,使其成為台灣政局的關鍵角色,在台灣政治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而新世紀系最初與新潮流系合作,反對以陳水扁為首的正義連線及行政系統,試圖與所謂國民黨本土派人士結盟的構想;但最後卻因新潮流一派獨大,汲取黨政資源,壯大其派系力量,抑制其他派系發展空間,新世紀憤而決定與新潮流系拆夥,另尋籌組新政團的管道。

綜觀當前民進黨派系權力結構:在中央層級,新潮流一派獨大,引起各大派系反彈,然而主流聯盟已邊緣化,缺乏主導政局的力量,反制新潮流的努力已告失敗,且新政聯盟也未成氣候,惟有陳水扁總統仍試圖以其執政團隊為基礎,試圖拉攏國民黨本土派人士合作,以擴大支持基礎,擺脫新潮流系的牽制。同時,在地方層級,民進黨各派系地方山頭各自為政、互相較勁,缺乏團結合作的氣勢。這些現象都顯示民進黨派系政治及其權力結構,仍然持續進行重組與轉型過程,其派系衝突及黨派之間合縱連橫的發展,將影響未來政局的走向,實為觀察台灣政治情勢不可忽略的重要面向。

貳、民進黨的家族政治與山頭主義

民進黨的發展過程中,派系的出現與合縱連橫的權力競爭,不僅決定領導權的歸屬、政策路線取向以及領導精英的甄補,同時也決定由何人代表民進黨與其他政黨候選人競爭公職人員,強化派系掌握的公職資源以及派系在黨內的政治實力。相對於派系政治強調的是組織化的運作與結合,民進黨內部組織的另一個特色則是家族政治與地方山頭的盛行。

一、民進黨家族政治的興起

民進黨家族政治的興起,主要有三個因素:

第一、個人英雄主義的情結。民進黨尚未組黨之前,所謂黨外運動原本就比較屬於個人英雄主義式的作風,例如台北的黃信介與康寧祥、高雄的余登發、雲林的蘇東啟與蘇洪月嬌,這些黨外人士以單兵作戰的方式,挑戰當時的威權政府,塑造個人英雄主義的草莽氣息,一旦這些人士年華老去,或是被威權政府以違法亂紀為由逮捕入獄,為了延續所謂黨外民主運動的香火,往往透過這些人士的子女、親戚、助理或秘書等特殊人際關係來繼承政治生命,造就所謂的政治家族,例如高雄的余家班、雲林的蘇家班。

第二、政治受難犯的悲情訴求。民進黨成立前的黨外運動時期,由於台灣仍處於戒嚴時期,政府可以依法逮捕黨外人士,卻也造成黨外人士訴求所謂「政治受難犯」的悲情情緒,尤其是政治受難犯入獄後適逢選舉期間,政治受難犯的家屬以悲情的競選策略,例如在競選總部持續撥放「望君早歸」、「望春風」等歌曲,或者是提出「代夫(父、兄)出征」等主張,順利當選公職人員。

民進黨早期的政治家族,往往是夫婦檔或是兄弟檔,例如美麗島事件受刑人張俊宏與姚嘉文在入獄期間,分別由太太許榮淑、周清玉出馬競選立委,並且順利當選立委,張俊宏與姚嘉文恢復政治權利後也出馬參選,許榮淑與周清玉同樣仍活躍於政壇。

第三、「中選舉區制」對形成家族政治的助因。我國公職人員選舉制度,大都採取中選舉區制,由於在同一個選區內可以選出數名議員或代表,候選人只要掌握基本的票源就可以勝選。對民進黨或早期黨外候選人而言,只要能明確且勇敢地提出挑戰當時威權政府的政治主張,就可以獲得基本票源的支柱,順利當選議員或代表。也因為候選人掌握基本票源就可以在中選舉區制下順利勝選,高舉黨外旗幟的候選人也很容易透過前述的個人英雄主義的情結或政治受難犯的悲情訴求,轉移票源給候選人的其他家族成員,形成家族政治的綿延發展。前述的高雄余家班除了運用余登發的政治餘蔭外,也充分利用選舉制度的特質,讓余家班的第二代、第三代順利接班。

除此之外,民進黨籍公職人員早期因為人數較少,少數個人長期經營特定選區,以建立個人雄厚的地方實力,並累積充沛的人脈與後援會組織,自然而然地將個人政治實力與人脈組織,移轉給下一代。這種情形不一定要透過政治受難犯的悲情訴求,反而是政治人物的山頭勢力與家族政治的發展,最明顯的個案是前台北市議員王昆和交棒給女兒王雪峰,王雪峰進一步參選立委且勝選。

二、民進黨政治家族的興衰與挑戰

民進黨內重要的政治家族,最龐大者莫過於高雄余家班,余家班的開山祖師為余登發,余登發生前三度參選縣長,當選第四屆高雄縣長,但因為身體健康因素交棒給第二代余瑞言(余登發之子)、余陳月瑛(余登發之媳婦)、黃友仁(余登發之女婿),其中余瑞言參選第五屆縣長選舉失利,黃友仁參選二次且當選第八屆縣長,余陳月瑛參選三次,當選第十屆與第十一屆縣長,余陳月瑛之後則交棒給兒子余政憲,余政憲分別當選第十二屆與第十三屆高雄縣長。

余家班除多次當選高雄縣長外,余陳月瑛曾經連任十八年的省議員,並且擔任過立委,現為總統府資政;余政憲在當選高雄縣長前也曾經作過立委,余陳月瑛參選立委所遺省議員之缺則由長女余玲雅接棒,余政憲當選縣長後的立委之缺則由弟弟余政道接棒。

日前剛結束的民進黨初選,余家班的勢力仍不可小看。余政道順利獲得區域立委的提名,余政憲的妻子鄭貴蓮可望擠入全國不分區的安全名單,雖然余玲雅的夫婿林邦勝失利於區域立委初選,余家班全力支持的縣長候選人陳啟昱也敗下陣來。不過,余家班在民進黨政府內,余陳月瑛仍為總統府資政,余政憲在八年縣長任期屆滿後也因為其與陳水扁總統的情誼,勢必獲得陳總統的重用,余玲雅目前是行政院研考會副主委,再加上兩位立委,以及陳水扁稍早前為解決余家班的內部衝突而任命前高雄縣副縣長卓春英為總統府機要室副主任(作者註:卓春英目前轉任台南市代理市長),由此可見余家班在民進黨政府佔有不小的政治勢力。

民進黨其他重要的政治家族還包括,黃信介弟媳藍美津、藍美津之弟藍世聰分別在台北市南北區立委初選獲得佳績,其中藍美津確定提名,藍世聰則經黨部特別處理後亦獲提名;新潮流系領導人洪奇昌與弟洪茂澤分獲不分區立委第一及彰化縣區域立委提名;前台北縣長尤清與弟尤宏分獲全國不分區第二及高雄縣區域立委提名;至於雲林蘇家班第二代,蘇洪月嬌的女兒蘇治芬在卸任國代身份後,一度擔任中華電信公司與美國朗訊集團合資的美台電訊董事長,不過,蘇治芬仍決定參選雲林縣民進黨立委初選,並獲得提名。

此外,正義連線的重要成員林重謨在北市北區立委順利獲得提名,其姪林奇昌卻在彰化地區落馬;民進黨地方大老邱茂男在屏東區域立委可望提名,邱茂男之女邱議瑩雖然在北市南區失利,但是邱議瑩仍具有民進黨中常委的身分。至於分別參選高雄市南北兩區的黃昭星與黃昭輝兄弟則雙雙落選。

民進黨的家族政治除可以從最近一次的初選結果來分析家族政治的勢力變化外,還可以從民進黨政府執政後,行政機關任用機要人員的模式來分析。其中曾引起立委質詢與新聞媒體報導,例如陳水扁總統的老師李鴻禧教授之子李俊俋出任人事行政局簡任第十二職等參事,國民黨籍立委劉光華一度提出公務人員服務法修正案,增列「李俊俋條款」。

三、民進黨派系地方化壓抑家族政治勢力

民進黨的家族政治是民進黨的特色之一,也是民進黨在政黨發展過程中的特色之一。然而,隨著民進黨掌握的執政資源越來越多,同時也為了爭取更多的政治權力,民進黨原本的中央派系共治與競爭也將勢必向下朝往地方層級,成為從中央到地方的派系惡質競爭與衝突,如此一來,派系政治勢必對家族政治產生相當大的衝擊,甚至取代家族政治。

最明顯的個案也發生在民進黨最大的政治家族─余家班。余家班的余陳月瑛與余政憲在四年前余政憲競選縣長連任時,一度高喊再做一任就傳賢給民進黨優秀人士。今年民進黨縣長初選提名,余家果然無人出馬競選,並且在陳水扁總統的介入協調下,余家班支持由縣議員陳啟昱出馬競選高雄縣長,不過,陳啟昱卻面臨新潮流派出身之現任立法委員楊秋興的強力挑戰,初選的結果,楊秋興擊敗陳啟昱,然而也導致民進黨在高雄縣可能出現分裂的情形,余家班是否願意全力支持楊秋興,成為民進黨是否繼續在高雄縣執政的關鍵因素,尤其是楊秋興如果順利當選縣長,五年之後余家班是否還有實力來挑戰楊秋興,不無疑問,余家班少了「縣長」的政治資源,是否可以繼續在高雄縣呼風喚雨以及在民進黨扮演重要的角色,也是相當令人懷疑的。

參、結論

表面上,民進黨仍存在著許多的家族政治,但實際上,這些政治家族的政治勢力將逐漸下降,這種趨勢與民進黨的派系發展與惡質化競爭是並進發展的。同時,隨著台灣民主化的進展,民進黨人士想要藉由政治受難者的光環或悲情情結來訴求選民認同的可能性與成功性也大幅下降,民進黨籍候選人想要獲得民進黨初選提名,勢必轉形為依賴派系力量的運作,派系也將成為民進黨培養政治接班人的重要來源。

就以最近一次民進黨初選結果來分析,在十二名縣市長提名人選之中,新潮流佔了七席,福利國系取得兩席,新世紀系獲得一席,另外兩席派系屬性並不明顯。至於在立委方面,派系力量已經可以左右初選結果,即使有候選人想要透過形象牌或是偶像明星牌,還是敵不過派系的力量,這也是為何此次民進黨初選過程,不斷傳出有人頭黨員介入選舉與賄選等傳聞,而且在不分區的提名名單之中出現名實不符的現象,明明是學者組,卻出現政治人物的占缺,或是在弱勢組提名名單之中,出現「駕駛賓士汽車」的候選人,這些現象其實就是派系惡質化競爭的結果。

民進黨執政後,黨內風氣出現向下沉淪的現象與事實,民進黨內有識之士當然不會漠視不管,但是派系惡質化競爭所導致的風氣也再次證明了民進黨只有權謀,沒有理念的本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lo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