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大选中的移民和外交问题

(2010-04-30)

● 刘 宏

本次大选的主要议题是经济以及民生问题为主。与此密切相关的移民和外交问题也引起广泛关注。在首次电视辩论中,公众所提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移民政策;4月22日第二轮辩论(以外交为主)的最后一个问题还是和移民有关。

未来的历史教科书或许会将2010年4月15日列为当代英国历史性事件最集中的一天。由于冰岛火山爆发的影响,英国领空从是日起被迫关闭整整六天,民航停飞导致上百万的民众和游客“流离失所”,并给航空公司造成了数亿英镑的损失。当天晚上,三个主要政党领袖在曼彻斯特举行了英国历史上首次的电视竞选辩论,吸引了近千万电视观众的眼球。这次辩论也使自由民主党领袖克莱格人气大涨,其民望高于现任总理、工党领袖布朗和最大的反对党(保守党)领袖卡梅伦。这次大选也从电视辩论之前主要是“两人秀”演变成“三驾马车”的局面;大选结果产生出一个无多数党议会的可能性也日益加大。

  尽管不同政党对政府、社会和市场的作用有着不同的理念,本次大选的主要议题是经济以及民生问题(包括如何削减公共预算赤字、医疗、教育、治安、养老金等问题)为主。与此密切相关的移民和外交问题也引起广泛关注。在首次电视辩论中,公众所提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移民政策;4月22日第二轮辩论(以外交为主)的最后一个问题还是和移民有关。

移民政策:从严控制、小幅开放

  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英国的移民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并不算高。2005年外国出生人口的比重为9.7%,低于美国(12.9%)、加拿大(19.1%)、澳洲(23.8%)、瑞典(12.4%)等国家以及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平均数( 11.2%)。但是,英国的移民人口增加主要是1990年代中期以来的现象,年平均净移民数为20万人左右。许多人担心大量移民的进入给一些地区的教育、医疗、交通和住房带来了难以承受的压力,并威胁到英国人就业和英国民族特性,使社会日趋四分五裂。

  英国选民对移民问题的担忧由于失业率的高居不下(最新的统计表明,失业人数为205万人,失业率为8%,是1996年以来最高)以及媒体的大肆渲染而变得更为强烈。《每日邮报》声称,工党执政后创造的就业机会几乎全部被“外国移民”占据,“167万个新工作岗位中,有98.5%的职位被外来移民拿走”。此外,“移民与犯罪”等新闻题材也加剧了民众对移民问题的担忧。

  鉴于民意,尤其是占选民总数40%的55岁以上所谓的“灰色选民”的诉求(“限制移民” 是他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三大政党的移民政策都是以限制和控制为主,只是在方式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

  工党以“控制”与“公平”兼顾的方式处理移民问题,大幅度削减欧盟以外的低技术移民的人数,以保证国民的就业机会,但也反对设置移民人数上限,认为这样反而阻止高技术移民来英国服务,影响经济发展。工党政府将继续计分制度,以申请移民者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以及英国劳务市场的需求为计分标准。这一计分制的目的是使英国只接受那些高技术人才或填补英国国内和欧盟劳务市场无法填补的工作空缺。此外,工党还进一步强调近年来所推动的融合政策(包括检验新移民的英文能力)。

  保守党的移民政策取向则是严格控制。卡梅伦表示,保守党政府将把移民数量降低到90年代的水平(每年约5万人),这比工党执政期间的移民人数减少80%。但保守党表示将支持工党的移民计分制度,只接受那些能对英国经济“做出贡献”的移民。

自民党则主张将对英国各地区的资源和需求做出评估,然后据此引入一种地区化的移民计分制度,将移民输送到英国急需特定人才的地区。但是,评论者认为这一主张与人口自由流动的原则相背离,在操作上缺乏可行性。

  简言之,与2005年大选不同(当时只有不到10分之一的受访民众认为移民应该成为大选的重要议题),移民问题对2010年的大选重要性显著加强。这主要是由于近十多年来移民人数的急速增加,他们对公共资源(就业机会、教育、医疗、住房等)的利用也随着增加,而全球金融危机则凸现了这一问题。未来英国移民政策对来自欧盟以外的低技能的劳工需求将日益缩减。但英国仍然需要引进对本国经济发展急需的高技术人才,以在全球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华人参政:热情高涨、道路漫长

  相比美国和加拿大等国,英国华人参政的步伐远落其后。英国华人人数达50万人左右,但从未有华人在议会中担任议员。据英国宪制事务部的数字所称,30%合格的华裔公民没有登记为选民,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比例(9%)。因此,华人参政的进程从选民登记开始。2006年启动的“英国华人参政计划”功不可没,该计划目的是要鼓励英国华人积极参政,确保华人的声音得到主流社会重视,让政治成为华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而非一个“沉默的小区”。

  由于今年大选竞争的白热化,数百张选票也可能决定胜负,加之移民问题引发的的广泛关注,今年有八名华裔人士参选,打破历史纪录。4月初,华人还在下议院发布了《英国华人大选宣言》。中国驻英大使馆总领事表示,这是英国华人的第一个政治宣言,显示了华人已走出沉默的阴影,发出自己的声音;她认为,中国政府一直支持海外华人积极参政议政、融入主流社会,只有这样他们的权益才能真正得到保障。

  大选宣言只是华人参政进程的第一步。华人候选人在组织、经费、和经验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有评论指出,由于英国议会选区采用简单多数制,在每个选区中,每个政党只能推选一名候选人,在选举中得票最多的获胜,成为代表这个选区的议员。从上次大选的结果来看,这些华人候选人所代表的政党得票百分比都排在各自选区的第三位或更后。

  不过,最终结果只有在5月6日才能揭晓。无论结果如何,2010年在英国华人参政史上将具有重要意义。毕业于中山大学的保守党候选人吴克刚说,“我作为第一个在中国大陆出生的英籍华人参加议会选举,对于我们英国华人以后参政来说,将有一个鼓动。今年就算我不赢,但我的参与本身已经是赢了。参加这个过程对华人社区来说是一个胜利。”

外交政策:欧盟为主、中美缺席

  在美国总统大选的电视辩论中,中国及美中关系是避不开的论题,从中国的人权、军费、宗教自由、到人民币的币值都可能成为竞选的话题。这反映了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对中国崛起的关注和担忧,候选人期待通过所谓的 “中国综合症”来获取国内选票。在英国政党领袖就外交的电视辩论中,中国并未成为一个话题,只是在提到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时被简单涉及(美国也很少被提及)。主流媒体对英中以及英美关系以及新国际秩序等问题也鲜有论及。这体现了英国政治家的务实态度;英国已非世界性大国,不具备美国那样影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实力和意愿。围绕外交的辩论重点是欧盟以及同英国外交和安全利益直接相关的阿富汗和三叉戟核威慑等问题。

  作为欧盟的重要一员,英国的政治和经济发展都受到欧盟政策和法规的巨大影响。而英国要发挥更大的国际影响力,不在于像过去那样一味津津乐道所谓的“英美特殊关系 ”,凡事以美国马首是瞻,而是通过欧盟这一大的制度框架。因此,欧盟成为英国对外政策的主要关注点。

但是,在如何处理英国与欧盟的关系问题上,三个政党的立场有所差异。卡梅伦的在欧盟问题上立场可以说是其国内政策(“大社会、小政府”)的体现。他认为,英国向欧盟出让的权力过多,要求就未来任何把权力从英国移向欧盟的条约举行全民公决,并争取实现“英国的欧洲”。布朗指出,欧洲对英国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在应对气候变化、克服经济危机、银行改革、反恐等方面,只有与欧盟合作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曾在欧盟总部工作过的克莱格则认为,欧盟应该进行改革,去除官僚主义等积习,而英国必须参与欧盟的改革。

  虽然这次电视辩论没有直接涉及中国和美国,但是,无论谁当选,妥善处理同这两个国家的关系(包括有关气候问题的全球协议)是不可或缺的。工党对中国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中的重要性深信不疑。这在去年发布《英国与中国:交往的框架》的政策白皮书中就已显现。工党的大选政纲中还明确提出“加深英国和诸如印度、中国和巴西这样的新兴经济体的联系。”

  总之,移民和外交问题是今年英国大选的重要课题,并与国内民生问题息息相关。但是,经济问题才是影响大选的关键。1992年美国总统大选时克林顿的名言:“笨蛋,问题在经济”(It’s the economy, stupid)对今天的英国依然具有指标性意义。正因为如此,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的电视辩论(4月29日)的主题就是经济。

 

  作者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东亚研究系教授暨主任

http://www.zaobao.com/yl/tx100430_001.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lo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