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与经济的盛世虚实
(2010-04-30)
上海特稿
上海世博倒数1天
这是继2008年奥运外交、去年金融外交之后,中国在短期内的第三场备受世人瞩目的外交盛事。
上海世博会今晚正式开幕,距离第一届的伦敦世博会相隔15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经和国际地位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没有人会单纯看待这场创意与文化的盛宴,它也被视为经济实力支撑的外交盛事。
联合国192个会员国几乎全部到齐,盛况空前。上一次最多国家参展的世博会是2000年的德国汉诺威,共155国,参观人次最多的是1970年的日本大阪,有6400万。上海世博会除了要刷新这两个“最”之外,还创造了另一个“最”:5.28平方公里的历来最大场地。
“这是中国人做事的方式,”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峰笑着说:“向来喜欢欢天喜地、圆圆满满。中国人要面子嘛!”
于是大国做大馆,小国做小馆,穷国集中在一个馆,让本届世博会成了另一个联合国大会,也造就了一个国际外交的重要舞台。
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在今年全国人大会议中就清楚表示,世博会不仅仅是经济、社会、科技、人文领域的盛会,也是外交盛会,中国要开展世博外交。
近日,媒体关注的焦点也是中国领导忙着接待各国首脑,连神秘的朝鲜领袖也会出席世博会。
这是继2008年奥运外交、去年金融外交之后,中国在短期内的第三场备受世人瞩目的外交盛事。
但朱峰认为,在京奥之后的世博会,影响肯定比不上前者,来了这么多国家,当然与中国的经济、市场和国际作用增强都有关系,但不会对外交关系有特别影响,“中国现在是大块头,人家跟你打交道没有坏处。”
即使没有世博会,中国还是不能忽视的外交大国。
朱峰相信,世博会期间虽然将有百多个国家首脑先后来到上海和中国,多边外交互动也会更频繁,但实质的外交意义很有限。“现在的中国不必靠这个来炫耀,(中国近年来的表现使得)人家知道你有多厉害。”
外交会成为盛事,背景是经济实力。
就在几天前,世界银行通过改革方案,第一次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和投票权,中国成为继美、日之后第三大投票国。
上海要在2020年建成金融、航运、经济和贸易四大国际中心,陆家嘴今年庆祝开发20周年,从大片农田到跨国金融机构大楼密布,上海的腾飞之势已经不容忽视。参展国除了看世博,也评估上海。
去年是二战以来全球首次出现负增长的年头,但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
经济实力的壮大给一些中国人带来“盛世”的感觉。一些大城市的人均收入确实显现这样的气派,但全国的人均收入其实仅仅超过3000美元,只算小康。
大城市的现象可能误导一些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认为,中国应避免被虚荣心冲昏头,以致承担了本不应该承担的巨大成本。他形容世行提高中国的投票权,是美国减轻自己和盟友支持世行的财政压力之举。
他近日在博客文章《中国不能盲目乐观》中指出,把中国在世行控股地位的提高简单地认为是一种胜利,或者刻意放大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的形象,都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甚至放松了需要强化技术实力等真正目标的追求。
上海在这波金融风暴中,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转型,要扩大第三产业的比重。对经济领域的人来说,许多研发、技术和服务,还有待加强。
“世界走进中国”
“其实现在是世界走进中国的时刻。”朱峰认为世博会的意义对中国更甚于对世界:“中国还不够国际化,出国旅游的人还不够多,所以世博会更应该看成是世界在影响中国,只有走进中国才能影响中国。它提供了多视角、互相了解的机会,也让中国懂得更好地与世界相处。”
许多舆论认为世博会也是中国学习的好机会。朱峰同意此说,他更认为世博会是巨大的公共管理项目,“中国政府近年来在管理上的官僚体制更显突出,就算世博会有民间反弹,也是让官员了解真实民意的一次机会。”
中国各地近年不断出现挑战体制的现象,异议者在京奥和世博这样的盛会前后都被消音。知识界不少人担心,经济的壮大并没有给体制带来松绑或改变,可能造成社会矛盾的加剧,以致反过来冲击可能出现的“盛世”。
世博会毕竟只是一场盛事,它要转成一个盛世的开端,还要靠制度。
历史学者葛剑雄二十年前的著作《统一与分裂》就指出,中国历史上的太平盛世往往没有形成与之相称的思想自由和学术繁荣,更没有产生一批超越时代的巨匠,“盛唐可以炫耀数以万计的瑰丽诗篇,在思想领域却黯然失色。所谓乾嘉盛世却是对文化思想钳制最深、对知识分子控制最严的黑暗时代”,而其问题不在带来盛世的统一政权,而是政治制度。
对照这时代不断传出的各种造假事件,民族的创造力很可能真是被扭曲了。
世博会的开幕烟火空前璀璨,但外交与经济的盛事要成为可持续的盛世,不能单靠烟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