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沒有自由行就沒有陸生來台,沒有陸生來台就沒有自由行。民進黨打算控告名嘴抹黑在國會抵抗陸生修法的努力,其實這類文化交流會不會太政治化,只用人權來討論,會不會像廢死爭議,一竿子打翻一條船,當事人覺得憤怒,一旁觀戰的人也會覺得這樣的評論實在是太偏頗了。

人權、自由容易被用作令箭排擠意見,尤其面對「限制」時,「開放」常被濫用,結果潛在被犧牲的人,都變的理所當然或者忽略不管。這些觀念很空洞、模擬兩可,站在人權的觀點上,陸生該跟其它的外國人一樣,能夠在法定規章管理下,與台灣人分享部分資源。不過為什麼外國人應該瓜分我們對下一代的投資,只因為這些人來到台灣也能夠帶來好處,帶來經濟的收益、帶來知識的激盪,培養國人具有更全球化的思維與視野,少了這些,平白無故讓外國人來到台灣,對下一代絕對是不公平的。

台北縣先行先辦增加英語教學時數,本來就佔有絕大部分資源的台北地區,面臨全教會的極大反抗聲浪,足以看到教育資源分配的極度不均,其實從人口分配也看的出來,台北地區的居住者,又何嘗不是站在台灣收入頂端,也難怪我們的教育體制常被詬病為只是不斷的複製這個不公平的社會。何況還有家庭把小孩從小就送往國外就學,有能力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廣泛運用資源,但是更多的人只能仰賴國家給予一個穩定的制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排斥國外因素,房價顯見的問題不只是貧富不均加劇,而是看見一個只是冷眼旁觀的政府,尤其這些利害關係與自己沒有直接相干時。

今天媒體用這樣的口氣來評論這件事正是與政府的態度如出一轍。不能結婚、不能談戀愛就是有礙於人權,那麼遇到了老少配、亂倫時,是不是也該支持自由戀愛呢?問題被選擇性的評論,問題也沒有被清楚的切割討論,尤其在面對兩岸關係的情況時,把陸生的問題當作一般僑生來討論,是偏頗到遠離實情。

如果沒有自由行,陸生來台的討論就會發生那樣奇怪的景象,必須限制許多行為,學生也是一般人,不是換上了學生服就代表了他們可以無涉於政治,這是自我矇騙,政治、教育跟其他問題本來就只是表面議題,根本不可能那麼容易區分,其實我們在大陸的學生也都說了,沒有證照的學習是沒有意義的,很多人說來瞭解一下文化、認識一下風土人情,根本模糊焦點,如果對自己為來的就業沒有直接影響,那麼進入制度學習有什麼意義?如果只是為了交流、激盪,那麼先從遊學團開始就行了。在陸生來台這個問題上,贊成的就認為教育本來就是文化交流,反對的正是基於教育的實際效益是必須要守護台灣弱勢的人。

跟自由行必須連帶思考,不能切割,如果在這個問題上因為身分問題而能夠跳脫正常的討論與檢視,只會不斷擴散並扭曲討論,我們能夠接受大學生的陸生,那麼未來中小學會不會也要面臨開放。如果這些陸生能夠在台灣自由行,那麼其他大陸人是不是也可以自由行, 只是在這種情況下,大陸人來台自由行是不是就可以直接先以同意為前提來討論,這不正是在一開始就限制了討論的空間。

面對陸生來台的另外一個考慮就在於對台生學習及就業的排擠,其實台灣學生確實被保護過渡,甚至在學習過程裡早已被封鎖過度,台灣學生的國際刺激本來就很不足夠,不只是媒體新聞在國際版面上的不足,在學校教育裡對於國際時事的認知跟知識也從來就不夠,課綱的修訂往往只有在台灣與中國之間徘徊,但是對於外國部分的更新與修訂卻始終乏人問津,國內對於國際事務的研究風氣本來就不興盛,就算有往往也是把這些議題與兩岸關係牽扯上關係。我們或許把過多的時間用在語文的訓練上,但是台灣的語言能力程度真的像我們所投入的資源與時間成正比嗎?

開放陸生來台的問題本來就跟國際無關,畢竟中國不會直接代表國際,但正是因為對於外國人來說,語言、文化相近反倒直接造成利益的衝突,所以在這個問題上討論國際化與文化交流根本就是避重就輕,沒有討論直接利益衝突跟競爭力要來的重要。台灣的競爭力是不能侷限在國內的,但是我們的人才培育還是以國內內需為主,對於能夠在國際上生存的能力卻相對不足,就算有,也多半留在國外,未能回到國內,畢竟國內還是未能形成一個國際事務的重要據點,就算是部分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企業,但是我們卻始終不能夠吸引國際目光,自然我們的人才涉及國際的部分也就只有洽談商務訂單,但是除此之外,我們還能夠有什麼表現的空間呢?也難怪我們學習了外文,但是其實在國內也沒有多大的發展空間,這大概也是台灣國際化不足,人才出走的原因。產業出走並不可怕,但是人才出走才是台灣競爭力不斷墮落的關鍵。

陸生的問題發酵,不只是因為兩岸關係,也在於不管是不是能夠考照,中國學生就是與台灣學生之間的利益直接對立,這不是一個可以裝大方、擺開明的時刻,在這個問題上的寬鬆都會讓人覺得是拿台灣下一代來博一時的美名。當然也在於陸生來台,是不同於過去團進團出的方式,這是直接涉及到兩岸人民關係的新情況,這也是民進黨一再用一些人際關係的問題來質疑陸生來台的可行性,這個時候任何用人權來評價都是模糊焦點,且袖手旁觀,你可以輕鬆地大談道理、表現開明,因為我們都已經離開了學校。在這個問題上,學生的聲音呢?都認為教改在台灣留下的遺毒未清,學生早已受害,如今在變動教育環境的過程中,難道又要跳過學生的考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loky 的頭像
    gloky

    葛洛奇

    glo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