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崩潰還是新趨勢——中國經濟形勢之辨

財經國家周刊報道 如同對其他許多經濟現象的看法一樣,對于中國經濟的走勢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不同的理解和預期。

隨著中國率先恢復GDP的高速增長,在大多數人看好“中國模式”率先復蘇的同時,對中國經濟的質疑聲也隨之而來。特別是中國政府遏制房地產投機的政策引發股市下跌之後,從投資基金經理到投行分析師、經濟學者,認為中國經濟將“硬著陸”的所謂“新崩潰論”乘勢再起。

在質疑者看來,當下的中國和房地產泡沫破滅前的日本一樣,經濟高速增長的背後是巨大的資產泡沫、不良信貸,是內需的不足,是貨幣政策的兩難和不完善的外匯制度,這些累積的風險終將爆發,導致“中國奇跡”的崩盤。

中國經濟是否真的存在“崩潰”的可能?新“中國崩潰論”是杞人憂天、聳人聽聞還是先見之明?是否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本刊特邀請了數位對中國經濟增長有長期研究的經濟學家,就此展開對話,期冀在思想的碰撞中為讀者打開一扇觀察中國經濟的窗戶。

主持:記者劉琳 殷俊

嘉賓: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顧海兵(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劉元春(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

謝國忠(獨立經濟學家)

張立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

崩潰還是持續發展?

《財經國家周刊》:你們如何看最近日益高漲的新“中國經濟崩潰論”?是故意唱衰中國經濟還是確實看到了深層次的問題?

謝國忠:國外的一些基金經理和媒體們往往會追求一種“語不驚人誓不休”的效應,探究其背後的深意可能發現——沒有深意,只想引人注意。因為他們並不真正了解中國,也不了解真正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裏,所以只能通過驚人之語來提高聲音。

相反,一些已經在香港有十多年從業經驗、專注于大陸市場的基金經理們的態度應該引起關注,因為他們了解大陸的行情。

但不管這些質疑者如何說,中國的房地產市場與經濟的增長模式確實問題不小,這是事實。

張立群:之所以國際上有所謂“崩潰論”的聲音,我認為是陷入了美國經濟框架的思維方式。以房地產市場來說,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繁榮是有巨大的居住需求支撐的,而這些需求是由收入和儲蓄提高所支持的。這與美國靠次級債支撐住房需求,以及由此產生的房地產繁榮差別很大。

次貸危機以前美國房價大漲、樓市繁榮,是靠高杠桿來維持的,所以他們看到中國房地產市場也認為有泡沫。但國內外的經濟增長所處階段截然不同。

顧海兵:對海外的一些評論,不論是什麼觀點,都沒必要過度反應。我們現在的一個問題就是,對于國內提出的許多問題都熟視無睹,對海外的議論卻大驚小怪。

具體到所謂“中國經濟崩潰”的問題,首先要搞清楚衡量的指標是什麼?從一些公認的經濟指標來看,中國經濟和當年的日本根本不具有可比性。從經濟發展階段來看,當年的日本已經是“發達後”,而中國還處在“發展中”,還存在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中國是不是存在房地產泡沫?當然有。但是中國還有巨大的人口,還有人口增長和城市化的空間,中國正在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這些基本面都沒有變化,相比之下資產泡沫的問題就不是主要的了。

我的基本判斷是:中國經濟沒有崩潰,不會崩潰,但也不等于不存在嚴重的問題。換句話說,就是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來變成可持續的發展。

陳平:你去關注西方媒體或者學界的言論,基本上每年都會有人說中國經濟要崩潰了,這個不足為奇。

2004年全球經濟形勢大好的時候,有一個奧地利學派的克拉斯穆爾‧佩佐夫(Krassimir Petrov)寫了一篇文章叫《中國大蕭條》。這篇文章有意思的地方是,雖然預言中國經濟會面臨一個大蕭條,但卻認為大蕭條後美國經濟會衰落,中國會成為最大的經濟體。

如今看來,這樣的判斷更有先見之明,就是全球金融危機是由美國引起的,卻給中國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事實上,中國的表現比他預言的更好。中國成功的一個經驗,就是利用別人的失誤,抓住自己的機會。

當然,我們也要從美國那裏學到經驗,不能讓金融利益集團綁架決策,防止在房地產領域出現大的風險。

 

房地產泡沫與選擇性從緊

《財經國家周刊》:新崩潰論中的一個重要觀點是,樓市泡沫破滅可能最終引致中國經濟增長的“硬著陸”。你們如何看待如今房地產市場在中國經濟增長中扮演的角色?又如何判斷此輪調控新政?

陳平:房地產投資確實存在很大的投機性,房地產泡沫的主要威脅就是對制造業的擠出。在這個領域貨幣政策收緊是完全正確的,這就是我以前建議的“選擇性從緊”。

但是中國的股市並沒有泡沫,不僅不應該收緊,而且要鼓勵中小民營企業上市,這樣老百姓口袋裏多余的錢就可以投到這些中小型民營企業去,去帶動技術更新發展,否則他們就只能投向房地產。

謝國忠:中國的房地產市場與經濟的增長模式確實存在不小的問題,目前最關鍵的一個問題是依靠房地產來實現GDP的增長,同時房地產領域的一係列數據都以穩定人心和穩定增長為主要目標,並沒能反映真正的房地產過度投資的現象。

房地產市場是否會在中短期出現很大波動,這要視政策而動。當前的樓市政策變化相當頻繁,而抑制的對象也在不斷調整。政府往往以處理“家庭糾紛”的態度來看待樓市的調整,哪一個孩子或者哪一個群體利益訴求更強烈,政府就會制定相應傾斜的政策。

但中國房地產政策的長遠目標是什麼?這個根本思路要穩定下來,需要上升到國策的高度。以新加坡為例,政府確定樓市政策的主方向是滿足住的需求,于是新加坡80%的人是住公房的。那麼中國樓市的功能是什麼?這個問題確定下來,才能有一套穩定的房地產政策,然後才能再去談這個政策對經濟帶來的影響是什麼。

劉元春:房地產泡沫確實存在,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把它說到經濟“崩潰”的高度,言之過重。

去年底到今年第一季度,房價上漲過快。但是中國市場跟美國不一樣的地方,是中國房地產杠桿率很低。首先,中國的開發投資杠桿僅5.8倍,橫向比,在國際上是較低水平;縱向比,在200002001年間,開發投資杠桿率曾一度達到7倍以上,因此目前也不是中國市場上的歷史高位;其次,購房者的杠桿率在中國特有的消費理念下更低,僅2.3倍。所以,出現房地產市場波動引發銀行係統風險、經濟增長震蕩這種連鎖反應的概率非常小。

張立群:中國房地產釋放出的是強大的需求信號和購買力。一方面是城市人口本身存在大量改善性需求,另一方面是城市化推動下,越來越多人流向城市,于是在供不應求的局面下出現了房價上漲。

去年底開始的房價大幅上漲具有其特殊性,是大量產業資金進入房地產市場投機造成的結果。這種快速上漲的房價,不是剛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能承受的,因此會抑制自住性購房需求,也會抑制房地產企業開發投資,抑制新的房源供給(由于價格大漲必然伴隨大落,因此房地產企業會產生不好的預期,不敢高價購地、建房),所以必須予以治理。

從目前的效果來看,房價上漲的勢頭被初步遏制,部分地區出現下調的跡象。這恰恰為房地產健康穩定發展奠定了基礎。因此房地產市場面臨的不是崩潰,而是逐步走向健康發展軌道,我們應該增強對房地產未來持續較好較快發展的信心。

過度投資VS消費不足?

《財經國家周刊》:目前有一種聲音認為,中國經濟在信貸擴張之下,正在走吹泡沫的路線。過分的信貸擴張給銀行係統帶去了莫大的壓力,買單者卻是全國的消費者,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消費需求,從而制約了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你們如何看待上一輪信貸擴張中所隱藏的風險?中國經濟是否受到消費不足的嚴重制約?

劉元春:信貸擴張背景之下的地方政府債務高企確實是目前經濟面臨的另一大挑戰。但是中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債務負擔與其他國家相比仍處于中等偏下的水平,處于相對安全的范圍。

我測算過一個數據,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賬面負債加上隱形負債,並未超過100%GDP,而世界上不少國家負債總值均超過100%GDP,有些國家如日本甚至超過200%GDP

去年地方政府債務增長速度過快,存在的風險反而可能催動一係列改革。例如地方政府大上基建項目、政績項目引發的過度投資,會讓銀行在未來面臨一定程度的呆壞賬風險。因此,政府財務運行的透明化應該借此推進。另外,地方政府融資的快速膨脹可能會再度引發中央和地方之間財權不平衡的問題,因此也面臨著中央與地方財權關係調整的問題。

顧海兵:中國經濟不存在消費不足的問題,而是消費受到擠壓。如同許多領域不向民間投資開放一樣,民間消費也受到許多制約,當然這兩方面又相互聯係。比如民間資本進入航空業很困難,同樣對私人航空的消費也受抑制,背後都是管制的存在。所以問題不是投資過度或者消費不足,而是民間的投資和消費都受擠壓。

陳平:中國經濟的主要問題不是消費不足,也不是投資過度,而是創新不足。

從歷史上看,發達國家可以通過擴大內需來縮小貧富差距,但是發展中國家沒有通過刺激消費帶動經濟增長的先例,因為這個階段民眾的需求就是有限的。有些做法只能削弱中小企業的競爭力,最終加劇企業生存危機和就業危機。

在投資方面,我們過去在硬的基礎設施方面投了很多錢,但是對于“基礎制度”投資卻很不足,這就影響到了經濟的競爭力。我主張中國政府“推動內建”,要投資到基礎設施建設,更要推動建設創新體係,這樣才有可能提升中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奠定可持續的財富增加的基礎。

政策困境VS持續增長?

《財經國家周刊》:中國在抑制過度投資與投機的問題上是否存在政策兩難?同時,在進行經濟結構調整、抑制流動性泛濫和保證經濟增長目標前是否存在取舍?從這些方面綜合來看,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經濟的走勢如何?

劉元春:這些問題已經說了很多年。之所以政策存在進退取舍的兩難且實施效果不佳,是目標本身就存在偏差。我們給自己制定了一個過高的標準,超出目前中國經濟增長階段的現實。

從需求來看,中國居民目前的大量消費均堆積在住房和耐用消費品上,這樣的需求檔次是由收入水平決定的。那麼這必然引導出這些領域的大量投資。而這是中國經濟增長到當前這個階段決定的,並非從意願上希望消費結構升級、產業結構升級便能達成的目標。

按照當前的消費需求結構,我認為當前的投資重心仍會在“十二五”階段繼續保持。

謝國忠:如果政策總是強調自身的“騎虎難下”,那麼就必然面臨兩難選擇。如果總是強調政策需要保持高增長才能保住就業和民生,抑制泡沫和結構調整就會很難達成。

實際上,我認為GDP是否高速增長與目前的就業關係已經不大。一方面是傳統制造業勞動力不足,出現民工荒;另一方面是大學生就業難。這個結構上的問題本身便說明經濟缺乏真實的、高增值的空間,因此大學生這個應該創造高價值的人群反而缺乏平臺。可以說當前的GDP增長模式難以解決就業的結構性問題。

今年的經濟將面臨持續上升的通脹壓力,是由于本身存在投資過度與產能過剩,因此嚴重的通貨膨脹不會在今年暴露出來,而很可能是在2012年。

屆時,再加上美聯儲升息到一定幅度導致國際遊資有大舉撤出的風險,中國貨幣當局就將不得不採取較大程度的加息,而那也將是樓價和地價最受挫的時候。

顧海兵:中國經濟的問題,常常是中國人自己能看得更深刻,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松緊。其實許多問題長期以來許多人都在提,比如市場化程度不足,政府對經濟幹預過度,乃至政治體制改革滯後等等。正是這些深層次的問題使得中國經濟雖然能繼續維持一定速度的增長,但這種維持卻不是可持續的。這些才是問題的原因,而經濟數據表現出來的只是現象。

我認為未來決定中國經濟是繼續維持,還是不可持續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收入分配問題,這個問題要在制度上及時解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lo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