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直人:平民首相的幸与不幸

 6月4日,菅直人以291票对129票的高票当选日本民主党新党首。当天下午,菅直人将出任日本第94代首相。 中新社发 段跃中 摄

    中新社东京6月5日电 题:菅直人:平民首相的幸与不幸

  中新社记者 孙冉

  鸠山由纪夫政治的无力和小泽一郎的腐败丑闻,成就了菅直人这个平民首相的崛起。6月2日,当鸠山和小泽以博弈的方式双双辞职,民主党旋即陷入危机,临危整党、力挽政局颓势的重任,毫无悬念地落在了菅直人的头上。

  而从菅直人此前的从政轨迹看来,他无疑是个时运不济的政治家,三次当选民主党党首,两次阴差阳错下台。他与鸠山由纪夫、小泽一郎共同创造了民主党的辉煌,但却从未像他们一般站在政治的巅峰之处。

  市民政治家

  日本民间曾流传一句话,“鸠山家的钱,小泽的谋,菅直人的名,三者加在一起成就了今天的民主党”。这三人被称为民主党的三架马车,这句话恰当的表达了三人在民主党内的角色和地位。

  菅直人在选民中有着很好的名声,这源自1996年他在桥本龙太郎政府时期担任厚生大臣时,对于“药害艾滋病事件”的彻底追查。

  “药害艾滋病事件”是指80年代初日本在临床治疗血友病过程中,作为止血剂大量使用了从美国引进的非加热浓缩血液制剂,这一事故导致了日本全国1400多人感染艾滋病,500人因此丧生。

  1996年菅直人就任厚生大臣后积极调查此事,推动了真相的公布。他下令调出事件的档案记载,解释事件并向公众道歉。当时,菅直人不顾官员身份,向受害者鞠躬道歉的形象通过电视打动了许多人。自此,成为日本政坛炙手可热的市民派政治家。

  菅直人先后10次当选众议员,可见民间基础的深厚。

  应对政坛偏见 两起两落

  同样是1996年,意气风发的菅直人和来自政治世家的鸠山共同创建了民主党,两人共同出任党首。两年后,两人又共同创建新民主党,由菅直人担任党首。

  作风稳健的菅直人在这一年遭却遇到了政治生涯的转折点。日本一家周刊杂志偷拍到“清贫的”菅直人与美丽女秘书在酒店过夜的照片。这一丑闻使得他在民主党的支持率一路下跌,最终在1999年的民主党代表的竞选中败给了鸠山。

  多年后,自民党内有人站出来澄清这一桩公案,称这其实是自民党一手策划的事件,就是想要搞臭菅直人。这源自两个担心,一是民主党的日益壮大,二是菅直人名声实在太好了。

  而这件事并未能打击菅直人,他在2002年又一次出任民主党代表。而在两年后,他又遭遇了自己人生中难以释怀的冤案。

  2003年他追查小泉内阁3位大臣未缴纳养老金事件,一时搞得全国瞩目。谁曾想,此时却突然曝出他自己也曾未纳年金。这一事件让他迫于国民压力不得不辞掉民主党代表的职务。之后却发现这其实只是行政的一次疏漏。这一打击使得菅直人心灰意冷,遂决定远离政界,云游参禅。

  有一年多的时间,菅直人成为了一个标准的出家人,他剃光了头发,穿着布袍,踏遍日本国内寺庙。同时,在法政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讲述《国民主权论》。

  据菅直人的秘书松田光世回忆,那一年是菅直人最艰难的时刻,而那时给予他鼓励的却是邓小平的经历。菅直人曾说,“邓小平可以三起三落,我不过才是第二次摔倒,总有一天会回到顶点。”

  在那一年的云游中,菅直人与各式人等交流,让他对于日本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世家的隐退 平民的崛起

  菅直人生于工人家庭,与他多年的政治伙伴鸠山不同,他自幼并未受到政治世家的熏陶。但政治始终是菅直人终生不渝的抱负。秘书松田光世说菅直人自从走上政坛开始,就说过自己终有一天要做内阁总理大臣。为了30年后这一天,他每天都在准备。

  而鸠山则恰恰相反,他出生在鸠山家,就注定必须走从政之路,这几乎是日本政界名门之后的宿命。

  菅直人与鸠山同学理科出身,鸠山对于学术的兴趣大过政治,而菅直人却从大学起就对政治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在大学里组织了《现代问题研究会》,以领导者的身份经常就政治问题举行学术探讨。菅直人的政治启蒙来自英国作家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这让他后来成为敢于挑战官僚阶层的“罕见政治家”,日本民众心目中的“平民大臣”。

  如果说鸠山是一个学者误入了政界,那么菅直人就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家却时运多舛。决定两人命运不同,很大程度上来自日本政界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崇尚政治世袭。对于菅直人这样一个市民运动出身的政治家,却总是带有种种偏见。

  这一次,菅直人终于崛起了。而面对鸠山扔下的烂摊子,党内三驾马车已去其二,摆在菅直人面前的首相继任任期已然无多,这个平民政治家将如何成就自己的政治巅峰,值得关注。

 日本“四年换四相”幕后玄机

2006年9月26日,当执政5年、民意支持率也高扬了5年的小泉纯一郎率领自己的内阁总辞职时,他也给自己的继任者们留下了一个“魔咒”。

  从2006年9月到2010年6月,接近四年的时间里,日本民众对政权的支持率,变得像一辆循环往复的过山车,而日本的首相官邸,也来来去去换了四位主人。

  无论是鹰派、还是温和派,无论是自民党人,还是民主党人,没有任何一位首相能摆脱因民意而起,而很快又因民意而退的尴尬循环。

  在高支持率背景下上任时,他们无一不是雄心勃勃,而当民意很快像冰山崩塌,他们又毫无例外地黯然离场。

  后小泉时代的日本政坛,到底怎么了?

  安倍、福田、麻生和鸠山四位首相,为何总面临“致命的民意”?

  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安倍晋三;

  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福田康夫;

  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麻生太郎;

  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鸠山由纪夫……

  四年、四位首相,日本,也由此成为冷战后西方七国中政权最不稳定的国家。日本政坛,也如同这个国家独特的地质地貌,变成“地震多发地”。

  “五年六相”创历史纪录

  日本的政体是议会内阁制,占众议院多数席位的政党是执政党,执政党的党首,一般而言都可以成为内阁的首相。和实行总统制的美国不同,日本的首相实际上没有任期保障,理论上,如果执政党不变,那么执政党的党首可以一直连任首相。但是,日本各政党党首却多有任期限制,所以决定首相任期长短的,往往是党章而非日本的宪法。

  从小泉之后的安倍晋三开始,福田康夫、麻生太郎、鸠山由纪夫,没有一个能够干满自己的党首任期,干的最长的也仅仅是1年,最短的鸠山由纪夫只有8个月,2006年至2010年短短5年,包括2006年9月卸任的小泉和新上任的菅直人,领导日本的竟先后有6位首相,这不仅在发达国家中极为少见,在日本政治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为什么安倍等四人都“短命”?

  安、福、麻、鸠四人,本质上都是“为选举而生”的首相。安倍是前首相岸信介的外孙,福田是前首相福田纠夫的儿子,麻生是前首相吉田茂的外孙,鸠山则是前首相鸠山一郎的孙子。之前的日本首相,多是党内派阀的领袖,须经历激烈的权力斗争,力压群雄方能最后出线,而上述的四位首相,很大程度上都是党内为了利用他们的“名气”,在大选中多拉票,才把他们推上首相宝座的。

  2006年安倍上台,是为了应付2007年的参议院选举,福田和麻生上台也都是为了提振自民党的士气,对付众议院选举。鸠山,实际上也是为了解决今年7月要举行的参议院选举。但实际上,他们大多缺乏作为一个政治领导人所具有的坚韧素质,在政治能力,特别是危机处理能力上有很多不足。

  安倍用人不明,任命的数任农林水产大臣相继“出事”,在处理养老金数据丢失问题时也是失误连连,被当时在野的民主党“叮得满头包”。福田康夫上台后,被占据参议院的民主党逼得束手无策,一年内政绩未能有起色,遂“挂冠而去”。鸠山由纪夫在政策上乏善可陈,在自己的政治资金问题上,在党内危机处理上也是失误多多,最后支持率一路走低,积重难返而辞职。可以说,政治能力的欠缺是他们“短命”的一个明显共同原因。

  另一方面,四人都未能真正践行自己的政治理念、政策目标。安倍提出“脱战后体制”,福田提出“消费者行政”、麻生要学习李明博当“CEO首相”,而鸠山则要实现“政治主导、民生第一”。他们的政治理念,虽然回应了民众要求改变的想法。但共同的特点是,他们的理念都不是能够在短期内实现的目标。

  安倍的“脱战后体制”,是对日本战后政治、经济体制的根本性的改革,其指向不谓不宏大。福田的“消费者行政”也是要改革战后日本长期重生产、轻消费的行政取向。鸠山的政治理念与安倍相似,都是对日本战后政治体制的根本性改革。

  知道民众要求改革,因此提出改革的目标。但是四人均没有认识到,这些问题做起来不仅需时较长,而且会面临社会、政治体系内既得利益群体的强烈抵抗,难以在短期内产生效果。为了求得民意的拥护,他们提出了让人振奋的目标,但是目标的成果却是要受到民意的检验,当成果不如民众预期的时候,他们的支持率就开始下降,最后的结果就是被民意抛弃。特别在目前日本社会普遍要求变化甚至速变的环境下,他们的政策理念推进速度缓慢就显得“更让人难以忍受”。

  小泉拉开民意政治的大闸

  小泉之前日本首相的产生,几乎跟民意搭不上边,党内几个大佬坐下来一商议,首相人选就诞生了。一般都是派系的首领或者资历丰富的政治家。这就是所谓的“密室政治”和论资排辈,年轻人几乎没有机会参与首相大位的角逐。

  2001年小泉的上台,标志着一个划时代的转变,民意成了决定首相归属的最重要的因素。当年自民党总裁选举,桥本派的首领、1996年曾任首相的桥本龙太郎获得党内大多数议员的支持,若按过去的游戏规则,桥本必胜无疑,但小泉却掀起了“地方包围中央”的狂潮,在日本47个都道府县的自民党支部中,他一手斩获41个,压倒性的胜利将他推上了总裁、首相大位。

  这些自民党支部之所以会选择支持小泉,原因很简单,因为民众支持他,而参议院选举对于这些支部而言,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他们需要的是能够拉票、能让他们赢得选举的总裁和首相。民意间接决定了首相的归属。

  这之后,日本舆论,特别是自民党内小泉的政敌,将“小泉现象”贬之为“剧场政治”,意思是小泉并没有真才实学,是靠表演、靠忽悠、靠炒作来争取民众的支持,而剧场总有结束的一天。但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小泉竟成为日本战后在位时间名列前茅的首相。更让他们大跌眼镜的是,小泉之后的日本首相,继续延续着“剧场本色”,只不过他们多是“东施效颦”,最后都没能重现小泉当年的辉煌。

  民意“双刃剑”让政客迷离

  小泉时代以后奔涌的民意,也是一把双刃剑。

  战后日本主要实行精英层主导的“威权统治”,自民党通过高速发展经济来求得民众的支持,对民众的意见并不是特别重视。随着经济停滞,人民对政府越来越不满,精英层执政越来越缺乏支持,政治家不得不倾听民意,按照民意来规划自己的施政。然而,日本民意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却让政治家在其中迷失了方向。

  按道理,选举应以政策为主轴,选民视政策的优劣来决定自己的投票对象。但日本政治在新世纪来临之后,却陷入了“选脸”的怪圈,党首的人格特质,往往会决定一次选举的成败。

  2005年众议院选举时,民众可能根本不懂“邮政民营化”到底为何物,对日本的未来到底有什么影响,之所以自民党会获得压倒性的胜利,绝大部分应归功于小泉针对“反邮政民营化势力”所表现出的果断对峙的态度,日本民众心底里有一种信念,那就是带点“霸气”

  的小泉能够带领他们摆脱日本经济的停滞局面,让他们将来过上好日子。

  按民主政治理论,选举的前提是选民是自主的、理性的,也就是说民众对政策即便说不上理解,也应该是了解的。但日本政治却并非如此。民众要的是能力超群的首相,这个首相的政策如何,不少人并不关心。对小泉之后的四任首相所做的民调,他们支持率偏低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领导能力不足”,也就是说,这些领导人都缺乏魄力,在民众看来都比较“面”。政策是否好,这不重要,但人是重要的,只要这个人有“霸气”,就能让民众有安全感。这正如日本精神分析学者土居健郎所阐述的那样,日本人心理中天生有一种“撒娇”的特质,希望有人呵护、带领他们,除小泉之外的四位首相显然没有表现出这种特质,“望之不似人君”,中途落马就毫不意外了。对能力的“高标准要求”,导致民意对首相的作为眼光非常苛刻,一旦有不如意的地方,就会让他们的支持率巨幅下跌。

  “免费的午餐”不常有

  日本目前面临着许多棘手的难题,从1990年到现在,经济一直处于停滞的局面,失业率偏高、社会不平等加剧,这些问题是日本发展模式的问题,是长期矛盾积累的产物。如果要解决,改革是必然的途径。但如果要改革,必然会有改革的阵痛。日本的民族心理,却对这样的阵痛无法忍受。

  以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例,因为日本已经跨入老龄社会,社会保障费用以每年一万亿日元的速度往上递增,其中老人所占用的医疗保险支出的数额尤其庞大,导致日本财政的赤字漏洞越积越大,2010年预算中依靠国债筹措的资金居然超过了税收收入资金。

  2008年1月,日本开始施行“后期高龄者医疗制度”,就是为了缓解原本医疗体系入不敷出的窘境。这本来是一项有利于国家财政的改革措施,但被日本的老年人视为“抛弃已经无法为社会工作的老年群体”,因为施行该制度,麻生被视为“虐老者”,其民意支持率也直线下滑。2009年众议院选举,自民党之所以失败,其政策受到老年人的非议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长时期实行的社会保障政策,使部分民众,特别是老年民众成为了特殊利益群体,他们希望维持过去安稳富足的生活,但现在日本的财政经济状况却无法为他们提供这种保障。政府改革制度,虽然对整体经济状况有益,却会对这些特殊利益群体产生损害,在这个时候,这些利益群体就会反击。更为关键的是,日本的选举,往往是年纪越大,投票率越高,当年麻生实行“后期高龄者医疗制度”,无疑是捅了马蜂窝,从而在选举中遭到他们的沉重报复。

  再如消费税,日本5%的消费税,不仅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处于极低的水平,甚至还不如中国的税率高。但当年首相竹下登因引进消费税而招致选举大败,上世纪90年代首相桥本龙太郎拟提高消费税,在1998年的参议院选举中遭遇惨败,提税之举最后不了了之。之后,消费税就成为日本政坛禁忌,即便经济学者一再强调唯有提高消费税方能填补社保窟窿,但无论是自民党还是民主党,都不敢在此问题上忤逆民意。

  对日本的执政者而言,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手段非常有限,仅有的“牌”如提高消费税率,也因民意的抵触而无法施展,在此背景下,经济情况必然难有起色。但民众却又将发展不力简单归因为执政者的无能,导致其支持率节节下跌。

  普天间基地问题更是体现了日本执政者面对的“进退维谷”困局。从日本的安全角度看,维护日美同盟是必然选择,但民众却又希望美军撤出日本。日本的民众对于达到一个目的所必须付出的代价,缺乏承受的心理准备,总是希望能够“无本获利”,这直接导致当权者难以做出理性、长期性的决策,鸠山由纪夫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他简单地跟着民意走,却踢到了美国这块大铁板,最后却还因为无法推动基地迁出日本而被民众视为“失信、无能”。

  严重分裂的日本社会

  因为各层次民众的利益不同,所代表的民意也当然会有所不同,这种情况导致日本社会潮流在这几年之间发生了逆转性的大变。

  2001年至2006年小泉时期,新自由主义的改革在财界的支持下,迅速占据了社会的主流,2005年的众议院选举,小泉以改革为旗号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但是时隔不久,社会的潮流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差距过大”、“日本社会崩溃”

  等言论一时间充斥媒体,民主党又以“生活第一”的口号迅速争取了民心,获得了2007年参议院选举的大胜。

  日本社会思潮由此发生了严重的分裂,有支持小泉改革者,也有反对小泉改革主张维持日本既有体制者。而原本应对社会思潮起到引领作用的政治精英层,在这时却失去了主导的能力,并为了选举,盲目遵从民意。而民意的矛盾性,也反映到精英层推动的政策上。麻生太郎为了取悦平民,不顾财政状况恶化的危险,接连提出补充预算,发放定额补助金,大把大把撒钱,同时为了回应要求改革的呼声,又在社会保障政策上维持小泉改革的框架,减少相应支出。鸠山的问题也在于此,一方面搞预算审查,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另一方面却又动用国家财政,大力发展地方基建建设。

  安倍、福田、麻生、鸠山这四位首相都缺乏明晰而又一贯的政策思路,都是在改革与保守之间左右逡巡,想同时讨好各方民意,结果却是得罪了所有各方,支持率跌到最低点,最后被迫辞职,这真可谓成也民意,败也民意。 (来源:新京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lo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