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問題不應太低調/ 王家驍
2010-5-4
 

中國在人民幣應否升值這個問題上一直保持低調,這種做法是值得商榷的。短期來說,應該多發言(不發言,好像理由全在對方那邊);長期來說,應該給人民幣較大的浮動彈性。另外,可考慮成立中國式的智庫,既可分析政策和提供意見,也可在重要的時候,為中國的立場辯護。

筆者今年有幸參與博鰲亞洲論壇,並有機會與部分參與者討論一些當前的中國經濟問題,其中較為熱門的是人民幣應否升值與中美貿易糾紛問題。

人民幣應否升值,其實是一個老問題。在過去數年間,不少美國政府官員,在公開或私下的場合,以或軟或硬的語調,要求中國政府把人民幣大幅度升值。美國所持的理由是,人民幣價值受到人為低估,使中國貨物在世界市場上有不公平的競爭能力,導致美國大量入口中國貨物,而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卻受到壓力。美國所持的「證據」是,日益擴大的中美貿易逆差。

逼迫升值壓力大

人民幣應否升值這個問題,最近又受到關注,而且對中國的壓力比以往更大。為什麼?有三個互有關聯的原因。

首先,2008年的全球金融風暴源於美國,美國經濟受到嚴重傷害,至今還未復原,失業率依然高企不下。相反,亞洲很多經濟體已經從金融風暴中復蘇,重現活力的成長,其中又以中國經濟的表現最為耀目:中國經濟依然保持強勁成長,去年的增長達到8%以上,羨煞不少還在為如何把經濟從深谷中拉出來而頭痛的政府。在這個情況之下,如果有人把美國經濟的萎縮,與中國經濟的增長拉在一起,甚至指稱人民幣被人為低估,是兩地經濟成長重大差距的主要原因,便很容易得到很多人的共鳴。

其次,美國國會部分議員,最近發表一份聯合聲明,指稱中國政府操縱市場匯率,壓低人民幣匯價。該聲明還要求中國從速提高人民幣價值,否則國會會採取行動。

在以往,美國國會很少會在貿易糾紛中公開表態,並威脅採取行動。在很多的時候,對外國政府施壓(如現在對中國或以前對日本),都由總統或政府官員公開或私下進行,如今國會似乎有所行動了。要知道,在美國,制定外貿法律和政策的權責是國會,而非總統。所以,如今有部分國會議員高調地公開要求中國把人民幣升值,自然引起人們的揣測,不知國會的下一步將是如何,又將何時發生?

人民幣升值問題最近受到很大的重視,另外一個原因是,一名智庫主任今年3月24日在美國眾議院財務小組上的一番談話。Fred Bergsten說,人民幣相對美元而言被低估了40%。他指稱低估人民幣是貿易保護的一種,因為這項政策不公平地提高中國貨物的競爭能力。他還指稱一些中國鄰近經濟體也有人為操縱匯率的行為。他特別點名香港、台灣、新加坡和馬來西亞。Bergsten在華盛頓政治圈子內很有威望,在國外也很有權威性。他這番談話的影響力不容忽視。

多公開解釋辯護

面對來自美國一波又一波的壓力,中國如何應對?其實,早在2005年中,中國已經把人民幣與美元脫鈎,而改與一籃子外幣掛鈎。從那時至今,人民幣相對美元已經升了約20%了。不過,這並沒有對美國經濟有明顯的幫助,也並沒有對美國與中國的貿易赤字有顯著的改善。最近美國新一波對中國的壓力,似乎是說,20%的升值還不夠。

中國的官方反應,大部分都是私下、不公開的。就以2005年人民幣與美元脫鈎一事來說,事前當然嚴守秘密,事後也沒有公開與人民幣掛鈎的一籃子外幣的組成。另外,中國政府官員與美國政府官員的交涉,也都是私下進行,內容大部分不公開。對於多次對人民幣升值的要求,中國絕少公開解釋和辯護。

中國的想法可能是:官方還未定調,就沒有需要公開表態。中國也可能想,中國官方和美國官方已有良好的溝通渠道,無需再在公開場合與美國理論。又或者,中國想維繫與美國的友好關係,所以盡量避免有任何公開的過激言論。

其實,不少的經濟學者已經指出,人民幣不一定被低估了,而且縱使人民幣大幅升值,也不會對美國的外貿赤字和失業率有多大的幫助,更不一定會對世界經濟福利有什麼好處。那麼,為什麼中國不在公開的場合把這些觀點說出來呢?

在博鰲亞洲論壇上,也有不少人士呼籲商界多些發聲,表達中國方面的觀點,以免外國輿論一面倒傾向美國。問題是,發什麼聲?在什麼地方發聲?怎樣發聲才有效?如果只是一小部分人發聲,如果只是在一些地區性的集會上發聲,恐怕效果有限。問題是中國官員很少在公開場合發表政策方面的言論,而中國缺乏有規模的智庫,更沒有如Bergsten般有世界權威地位的學者發言,所以在輿論方面吃了大虧。

中國在人民幣應否升值這個問題上一直保持低調,這種做法,是值得商榷的。首先,在美國制定貿易政策是國會的責任,美國總統可以提供意見,卻無權定法。中國花了很多精神、時間與美國總統和官員打交道,與美國國會的接觸卻相對較少。問題是國會議員是由地區選出,自然受到地區選民的左右。所以當某地的經濟受到貿易衝擊時,該地區的參、眾議員便很容易會發出限制外國貨物入口的聲音,甚或採取行動。其次,今次的中美爭執,發展至今,已經不是一個純經濟問題,戰火已經蔓延至政治和輿論,甚至是群眾了。

Bergsten在美國國會聽證會上建議美國政府採取下列措施,以迫使中國就範:把中國列為匯率操縱者;聯合歐洲各國及其他國家在國際貨幣基金(IMF)對中國採取行動;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投訴並要求行動。到目前為止,並沒有跡象顯示美國政府會採用上述任何一項建議,但他的發言應會引起回響。

可考慮成立智庫

對中國來說,目前的形勢其實並不太好。美國的壓力,一波一波的迫來,最壞的情況是歐洲國家採取相同政策向中國施壓,甚至與美國聯合一起在IMF或WTO採取針對中國的行動。目前的形勢是,人們估計中國會將人民幣升值,以減輕外來的壓力,但為了減低對國內經濟活動的衝擊,只會循序漸進,慢慢將人民幣升值。但問題來了,既然估計人民幣會升值,大家都希望持有人民幣,於是沒有人民幣的盡速買入,已有人民幣的盡量不賣出,以致對人民幣的需求大增,這樣反而增加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在目前,持有人民幣可說是一個穩賺不賠的投資,因為人民幣貶值的可能性差不多是零,但短期內升值的可能性卻很高。

那麼,在這個關鍵的時刻,中國應該如何應變呢?短期來說,應該多發言(不發言,好像理由全在對方那邊);長期來說,應該給人民幣較大的浮動彈性。另外,可考慮成立中國式的智庫,培養研究人員,既可分析政策和提供意見,也可在重要的時候,為中國的立場辯護。

作者為香港浸會大學經濟系主任,講座教授,本年度博鰲亞洲論壇年度報告主要撰寫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lo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