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經濟的惡化效果不宜低估! /南方朔
台灣出口激增50%數字驕人
但真相嚇人
最近,有關台灣經濟就有很多數字實在棒極了。「國際貨幣基金」最新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裏,預估2010年台灣GDP成長率6.5%,為亞洲四小龍之冠;另外則是匯豐集團發布第一季新興市場指數,其中今年第一季出口訂單成長也以台灣為最快,高達50.1%,比韓國的35.1%高出一大截。看這樣的數字,難怪台灣的當權者都高興得咧嘴直笑。
但這些數字真的值得那麼高興嗎?卻顯然未必,每種數字都有它的成分,必須用其他相關數字來補充,它的真實意義才可能出現。
以台灣出口大增及成長反彈為例,「國際貨幣基金」在高估台灣成長率的同時,也認為台灣2010年的失業率將高達5.4%,為四小龍之冠;另外,則是台灣經濟部統計處也統計稱,今年3月「台灣接單,外地出貨」的比例首次超過五成,高達50.69%。這兩個數字加起來,顯示出台灣的出口其實已和台灣本地的就業和薪資沒有太大的關係,它是一種「無就業復蘇」。亮麗的訂單及成長數字,只對極少數大企業主有關,他們接單後多半交給大陸的工廠出貨。他們賺了利潤,大陸賺到就業,台灣則賺到數字。就以台灣首富郭台銘的鴻海集團為例,它號稱全球40萬勞工,但台灣才1萬多人。這種趨勢顯示出,台灣的就業與薪資所得已愈來愈和GDP的成長脫。台灣平均薪工資以當年貨幣計,現在只有5年前的水準,若加上物價因素,則已有10多年未增,問題的嚴重已由此可知。
其次,由於台灣的經濟成長利潤集中在少數企業主,而和台灣本身的就業與薪資關係日遠,很自然的又有其他後遺症﹕
其一,乃是根據行政院主計處最新公布的「家庭收支調查」,台灣有所得的人口中,1年薪資、獎金、外快、投資等所得相加,中位數大約為台幣40萬,只有前8%年薪破百萬,超過200萬的為前1%的家庭,僅12萬人。1年40萬,一個月才3.3萬,這已是中位數了,折合為美元則只有1.3萬,還不到人均所得1.6萬美元的水準,台灣所得差距之大已由此可知。
年薪百萬,已是台灣8%的少數,但在台北市別說好的地段,就是普通地段,住宅價格也在千萬以上,縱使這些8%收入相對較高者,也要10年不吃不喝才可能買得起一戶,這時候,人們遂開始納悶,最近這段期間,台北房價狂漲,1年漲幅高達五成,而且打壓不下去;而人們也都知道,台灣的炒房金額至少在台幣1兆以上,它主要是馬政府大幅調降遺贈稅,於是過去長期以來匿藏在海外,特別是在大陸的台灣錢遂大舉返台,特別是台商在大陸所賺的錢早已富可敵國,已有人估計它約在5000億美元左右,1兆以上的台幣回台只能算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過去,台灣的遺贈稅使這些境外資金與台灣本地被隔開,馬政府為了政治上炮製台資回流的假象而大開方便之門,於是炒房潮以及高端奢侈文化因此而變本加厲的出現。資金的管控乃是經濟穩定的主要條件,台資無阻礙的回流而且使用的範圍並無管理,而且也無法管理,事實上已替台灣社會經濟的不穩定製造出了很多原因,龐大的台商超富階級那種炒房及奢侈的手筆,拉高了房價,拉大了貧富的對比,當然也拉高了民怨!
所得結構像不對等的啞鈴
貧富懸殊惡化 民怨增加有因
當今台灣經濟,已因「台灣接單,大陸生產」,而使得產業空洞化加速加劇,這個比例在2000年僅為12.59%,現已增至50.69%,當製造業外移已逾半,而台灣又不是什麼中心,它當然使得高品質好待遇的工作機會銳減,這乃是台灣所得結構愈來愈像兩邊不對等的啞鈴的原因,少數大企業主、台商及其幹部是啞鈴的一端,他們超高所得,而且可利用兩岸的縫隙隱藏財富,而台灣對人們從事資本利得活動又幾乎都免稅或低稅;而啞鈴大的另一端則是台灣本地的薪資所得者,他們薪資長期低成長甚至負成長,卻負擔了政府所得稅收的72%,由於以這些人為稅基,政府的收入遂快速減少。馬政府到明年滿3年,由於對富人優惠及減稅太多,到明年底,累積3年減少稅收將達台幣6358億,等於每人損失台幣2.7萬,而新增債務則達1.4兆,等於每人負擔6.2萬。台灣整體債務按西方嚴格標準計,事實上已超過了GDP的100%,台灣財政惡化可謂已到了相當危險的程度。由於財政吃緊,社會福利支出無法增加,政府藉移轉性支出來拉平貧富差距的籌碼也日趨減少。
因此,今天的台灣,兩岸政治當然有問題,台灣內部的兩黨鬥爭也當然是問題,但產業空洞化,失業嚴重,特別是高品質好待遇工作機會的減少,以及因此而造成的所得分配不均等,則可能是更迫切而嚴重的問題。馬政府之所以搖搖晃晃,並不只是「八八水災」後遺症而已,社會經濟惡化所造成的民怨,那才是更關鍵的因素。這也是人們關切兩岸關係的變化時,對台灣的社會經濟惡化不能掉以輕心的原因。如果社會經濟不能快速而有效的改善,台灣政治及兩岸關係即難免會受到極大的衝擊!
南方朔
《亞洲週刊》主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