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角度檢視大陸經濟的「內陸發熱」

工商社論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3+122010021000223,00.html

去年的中國經濟數據已在最近公布,其中顯示出一個重大的地區經濟變動趨勢,就是內陸地區經濟增長率普遍飆升,而沿海發達地區的增長則呈現「平滑化」的現象。這樣的發展態勢,將對兩岸經貿格局及台商經營布局,造成結構性的影響。對此,我方相關官民機構宜有一套因應策略,以掌握「深層結構」裡的長遠商機,並力求「趨吉避凶」。

 關於大陸沿海、內陸經濟增長速度對比的「異位」,統計數據的佐證是:2009年安徽、湖北、湖南、四川、重慶、陜西、內蒙古等一連串的內陸省份,GDP增長率均超越10%大關,呈現了兩位數增長。其中,內蒙古的增長率達17%,號稱全大陸第一位。安徽則以12.9%的增長率,一舉使該省的GDP總值首次跨越「兆元人民幣」的門檻。內陸省份這方面的表現,不但顯著超過同年全大陸總體GDP增長率8.7%,更傲視諸多沿海發達省份。後者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作為中國最大經濟重鎮的上海,該市同年GDP增長率僅有8.2%,不及全大陸總體增長率。另外如最早發跡致富的廣東,同年增長率雖有9.5%,但仍屬個位數增長。

 大陸內陸經濟的發熱,主要動因之一,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取向,已大幅度向內需轉軌,使其經濟發展動力源,從「外生」轉向「內生」,導致大陸「腹地」的增長動能大增。這是最近這一波國際金融海嘯所造成的結果。動因之二,是中國政府近來大量向內陸作財政投融資,趁機縮小地區經濟差距。如第一條已通車的長距離標準化高速鐵路,即是深入中部的「武廣(武漢到廣州)高鐵」;至於沿海的「京滬(北京到上海)高鐵」,現時還在興工之中。動因之三,則是沿海發達地區資源的向內陸「溢出」,這是沿海飽和所帶來的投資內移現象。而內陸因經濟起點較低,只要適度予以投資,經濟增長率就會跳升。

 無論如何,內陸經濟的抬頭,也已對台商群體的大陸布局,發生明顯的影響。近一年來,台商大廠往內陸投資的動態接連發生,且常成為財經頭條新聞。其中,最吸引台商進駐的大陸內陸城市,計有武漢、重慶、成都、西安、南寧、南昌、長沙、合肥、瀋陽等。從全局上看,台商在大陸的策略性立足點,已擴散到「五湖四海」各處要津,不再如以往集中於沿海發達地區了。

 這樣的經營布局,對台商群體來說,是以往沒有的經驗,也是一種全新的「生態」。就此,我們要對台商及我方政府當局提出下列幾項建議:

 第一,台商投資經營要有主軸。大陸內陸地區幅員廣大,風土民情亦與沿海大不相同,因此台商群體若各行其是、分散投資,很容易「備多利分」。不妨由我方當局協調智庫、協會出面輔導,以引導台商向具有相對優勢的行業,和較能包融台商文化的地區,進行整合、集中。如此可發揮群聚效應,挖掘長遠及深層的商機。換言之,台商在廣大內陸不能變成「散兵游勇」。

 第二,台商要妥善處理當地關係。台商前進大陸內陸,自然要面對「市場內化」的新情況,這與以往在沿海大做外銷時大不相同。而內化的情境,使台商和當地官方、企業、社會的關係更密切,發生磨擦的機會也會更多。因此,前進內陸的台商,一定要妥善處理其與「在地因素」的互動關係,平時的講信修睦很重要,有事時的法律應對,更要未雨綢繆。

 第三,台商的眼光也要向外看。大陸內陸雖然在地理上是「裡面」,但近年其經濟格局在中國對外經濟合作政策影響下,已對外打開大門。如西南地區聯結「東協10加1」,西北地區聯結「歐亞大陸橋」,東北地區聯結東北亞及俄羅斯。因此,台商應該採取「立足大陸內陸,布局全球市場」的大格局思維,以擴大自身利基,並通過此一新開發渠道,為兩岸經貿增添新動能。由於「全球化」是我政府追求的目標,相關主管當局應從這個角度,對內陸台商提供強力的後援。事實上,這也將是兩岸經貿可以開創的新價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lo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