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電視上的形象工程:克萊格生還主因

作者﹕何雪瑩

 

【明報專訊】上周五,英國史上第二次大選電視辯論的翌日,英國《衛報》以「克萊格生還」(Nick Clegg survives the storm)為頭版大題。公眾本來普遍預期,3年以來在民意調查領先的保守黨黨魁卡梅倫會加大火力攻擊自民黨黨魁克萊格,結果第二次辯論後,保守黨支持度上升約2至4%,但自民黨的支持度亦沒有明顯下降,以約三成左右的支持度緊守第二位。

 

沒人期望克萊格當了一星期的「灰姑娘」後,仍會狂風掃落葉勝出第二場辯論。反之由於第二場的主題是外交政策,是自民黨最具爭議性的一環,包括停止更新英國核武裝備、特赦在英國10年以上的非法移民、支持加入歐元區等。外界對克萊格現象採抱觀望態度。但第2場辯論後的民調顯示,克萊格已固定了他的「基本盤」票源。

 

對政黨領袖印象是最大因素

 

2005年大選前後,英國University of Essex統籌的英國選舉研究,訪問超過4000名選民,筆者選取了年齡、性別、教育程度、社會階層、選民所在選區特點、政策取態和對三大黨黨魁的印象等6組問題,嘗試以統計學找出哪個因素最能影響自民黨的得票。一般以為屬於左翼的自民黨,會較受學歷高、年輕人和中上階層歡迎,但原來這些都不足以解釋自民黨支持者的特點。

 

首先,原來年齡無關要旨,學歷高者會比較傾向支持自民黨,但對政黨領袖的印象,才是對投票傾向影響最大的因素。

 

這正跟克萊格不單迅速冒起、走勢還能在第二場辯論後保持穩定有關。以上的調查發現,影響選民投票的最大因素是對政治人物的印象,而非其政綱。那什麼影響人們對政治人物的印象呢?英國一直是穩定的兩黨制,直至4月15日的第一次電視辯論,很多選民才第一次正式認識自民黨。自民黨抓緊這個寶貴的第一次,用心計劃:率先以名字稱呼提問的現場觀眾,回答時則意面對鏡頭,以顯示對全國選民說話,營造親民形象,更成功突顯自民黨是兩黨交替的舊派政治(old politics)以外的選擇,打下良好基礎。

 

抓緊機會 打造親民形象

 

第二次辯論,白高敦和卡梅倫集中火力批評自民黨的外交政策,克萊格表現亦算穩定,以貝里雅對小布殊言聽計從,反駁白高敦指他反美。結果BBC在辯論後訪問選民,絕大部分受訪者評價三位黨魁的表現時,仍以「較誠懇和親切」、「表現得有信心」等等印象來打分,對他們辯論政綱的表現幾乎隻字不提。事實上連白高敦在當晚的開場白亦說,電視辯論是關於公關和形象;他雖然不斷強調自己雖然輸了形象,但勝在政綱內容紮實,但工黨也於周末決定改變宣傳策略,不再以造訪機構為主,改為多落區接觸一般選民。卡梅倫在第二次辯論中收復失地,亦與他改變第一場辯論中不夠人性化的表現有關。

 

辯論以外,克萊格的形象工程仍沒有鬆懈。英國《衛報》追蹤克萊格的競選活動,發現他很懂得從小處手,一票一票地賺回來。雖然被問及政綱時,他還是重複預先準備好的官方答案,但當選民說話時,他會輕微彎低身子,顯示用心聆聽,並會盡量詳細闡述他的官方答案。一位女士說她的丈夫薪金太低,問克萊格該怎辦,這位炙手可熱的政治明星,竟然由如何申請綜援 到申請公屋逐步談起,儼如社工。

 

選民決定把票投給誰人,跟領袖們的印象分和形象有關,電視辯論更很可能大大增加了印象分的影響。一向被傳媒冷待的克萊格抓緊機會,打造親民形象,在第二次辯論中穩打穩紮,消失了近90年的三黨政治局面,就靠電視辯論鞏固起來。

 

作者是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loky 的頭像
    gloky

    葛洛奇

    glo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