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閩客權力分配,政黨界線分明

中國網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004twldr/446172.htm

花蓮縣地處臺灣東部,面積4628平方公里,人口只有35.3萬人(2001年底),為臺灣各縣市人口密度最低的縣。下設1市(花蓮市)2鎮(鳳林鎮與玉裏鎮)與10個鄉(秀林鄉、新城鄉、吉安鄉、壽豐鄉、萬榮鄉、光復鄉、豐濱鄉、瑞穗鄉、卓溪鄉、富裏鄉)。縣治設在花蓮市。在人口結構上,存在著典型的閩南、客家、外省與原住民四大群族,有著深厚的族群意識與省籍情結。其中原住民占全縣人口的四分之一,是臺灣原住民聚居區高度密集的地方。就選舉區域選民結構而言,北區選民以公務人員與經商者為多,南區以務農為主。

花蓮縣是一個經濟落後的農業縣,交通不便。礦產較為豐富,尤以礦石聞名遐邇,盛產大理石。同時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是臺灣觀光旅遊勝地。

一、閩客權力分配與地方權力之爭

花蓮縣地方派系比較特殊,主要由客家派與閩南派兩大族群勢力構成。客家派最初領導者為林茂盛與黃金鳳,主要勢力在縣農會、鳳榮區農會等,參與投資國泰化工、中華紙漿、臺灣農林等企業;閩南派最初領導者為楊仲鯨與黃福壽,主要勢力在縣農會、花蓮汽車客運公司、臺灣中小企業銀行及參與花蓮貨運、豐濱遊覽汽車等企業投資。

在戰後花蓮縣政治發展史上,形成了不成文的由閩、客人士在政壇上輪流掌權的傳統,並進行權力平衡,閩南籍勢力略有優勢。第一屆縣長楊仲鯨是閩南籍,也是無黨籍;第二屆縣長是客籍的林茂盛,省議員則是閩籍的林永梁;第四、五屆縣長是閩南籍的柯丁選,省議員分別為客籍的馬有岳與徐國輝;第六、七屆縣長是閩南派的黃福壽,省議員分別為客籍的黃金鳳與吳水雲等;第八、九屆縣長是客籍的吳水雲,省議員是閩籍的張俊雄;第十屆縣長閩籍的陳清水,省議員是客籍的吳國棟;第十屆縣長是客家籍的吳國棟,省議員是閩籍的張福興;第十二、十三屆縣長是閩南人王慶豐,省議員為閩籍的張福興。

這種權力分配反映了花蓮縣社會結構的基本特徵。外省人與原住民均是相對少數,沒有力量問津地方權力;閩南人與客家人則是兩大基本社會力量,實力相差不大,誰也無法壟斷有限的權力大餅,利益也無法獨自佔有,只有進行輪流分配,才能維持相對穩定的社會與政治結構。

花蓮縣縣長是權力爭奪的核心。權力之爭實際上是國民黨內各派系與勢力的爭奪。到2001年第十四屆縣長選舉為止總計14屆縣長選舉中,除第一屆民選縣長楊仲鯨是無黨籍外,其他歷任縣長都是國民黨籍,顯示了國民黨在經濟落後縣市有較大的優勢。

8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民進党的成立,地方派系與政治權力競爭更加激烈,政治權力結構開始出現新的動向。在1985年第十屆縣長選舉中,同屬閩南籍的花蓮市長陳清水與縣議長王慶豐展開競爭,陳清水險勝,陳與王之間結下恩怨,閩南派分裂。在1989年的第十一屆縣長選舉中,客籍的省議員吳國棟擊敗尋求連任的閩籍陳清水當選縣長,閩籍的王慶豐再次當選省議員。吳國棟在任內發生選舉弊案而下臺,閩籍的省議員王慶豐當選縣長,同屬閩籍的張富興當選省議員。在1993年第十二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提名王慶豐與民進党提名的陳永興、原住民結合新党的林榮輝展開角逐。儘管國民黨籍的陳清水為民進黨籍的候選人助選站臺(顯示國民黨在地方政治勢力開始離析),但基層民眾仍認同國民黨,加上國民黨內閩、客面臨民進黨競選壓力下實現了團結,客籍的吳水雲與吳國棟大力支持閩籍的王慶豐。結果,王慶豐以8.9萬票當選,陳永興也獲得4.5萬張選票。

值得一提的是花蓮縣政治人物陳清水有較強的家族勢力。他的母親陳烏毛曾任五屆花蓮縣議員,總計長達20年,是花蓮縣政壇知名的女性人物。在母親的影響下,陳清水離開教壇參加第七屆花蓮市長選舉,並當選,開始了他的從政生涯。屆滿後,他出任花蓮縣農會總幹事,厚植地方實力,進而競選第九屆花蓮市長,以高票當選。在第十屆縣長選舉中,陳清水再度當選縣長,成為花蓮縣地方政壇的一支重要力量。在1994年初第十二屆花蓮市長選舉的最後關鍵時刻,退出國民黨的陳清水夫婦共同參選花蓮市長,以對抗國民黨提名的縣議員楊文值(民進黨尚未提名參選人)。結果,陳清水擊敗國民黨籍的候選人第三度當選花蓮市長(曾當選第七、九屆市長)。在卸任不到兩個月,陳清水因涉嫌“賣官”案而被起訴,並因不到案而被通緝,1991年11月被捕。就在被捕當晚,陳清水宣佈參選花蓮縣第二屆“國大代表”選舉,引起政壇轟動。他在被交保後,仍以最高票當選“國大代表”,“陳清水旋風”再度震動花蓮縣。但從此開始,陳清水與國民黨的關係漸行漸遠。

在1997年第十三屆縣長選舉中,政黨競爭取代閩客派系之爭成為選舉的重點。國民黨提名現任縣長王慶豐爭取連任,民進黨則徵召政治明星游盈隆角逐。王慶豐的基本資源是行政系統與工商業組織系統,而且從政30餘年,曾任三屆縣議會議長,社會關係廣泛,在選舉中獲得當地知名人物的普遍支持,加上掌握龐大的行政資源,通過舉辦各項宣傳活動,爭取選民支持。游盈隆是東吳大學教授,在短短時間內受民進黨徵召,投入選舉,以清新形象爭取選民支持。游盈隆的基本資源是民進黨群眾,特定醫生群體,教師與環保團體等。經過激烈的爭奪,國民黨籍候選人、現任縣長王慶豐以7.2萬張選票再次當選。但游盈隆獲得年青人的認同,也獲得5.5萬張選票。國民黨與民進黨雙方的得票率分別達56.8%與43.2%。就是說國民黨在經濟落後的花蓮縣雖有較強的實力,但民進党已成為有力的挑戰者。

民進党於2000年上臺執政後,島內政局發生變化,政黨競爭更為激烈。在2001年縣長選舉中,有五人參選,主要是國民黨的張福興、親民党的賴政雄與民進党的遊盈隆之間的競爭。結果,國民黨提名的張福興當選。

二、地方政治力量的轉化

花蓮縣地方政壇仍是國民黨或者說屬泛藍陣營的勢力範圍,以民進黨為主的泛綠陣營發展有限。

90年代以前,國民黨佔據了本縣“立法委員”與省議員的所有名額。在1992年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中,連任六屆的謝深山再次當選,民進黨首次獲1席(黃信介)。在第十屆省議員選舉的兩名省議員(其中包括一名原住民)均是國民黨人士當選。在1995年第三屆“立法委員”選舉中,外省籍的“榮民之家”主任張偉不滿國民黨提名官司纏身的吳國棟違紀參選,並在閩南人的支援下當選,顯示了外省人在花蓮縣有一定的群眾基層。在1998年第四屆“立法委員”選舉中,國民黨抱纜2名席次;在2001年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中,國民黨因兩人參選競爭,而未能當選,但同屬泛藍陣營的親民党取得1席(付昆萁)。在2000年臺灣領導人的選舉中,泛藍軍(國民黨、宋楚瑜與新黨)獲得14.6萬張選票,得票率達78.2%,遠高於民進黨的得票率。

在縣議會與基層權力結構中,國民黨或泛藍陣營佔有更大的優勢。在1998年縣議會選舉中,國民黨當選33席議員中的25席,較上屆少1席,在議會中占了絕對多數,得票率從72.7%降為63.2%。在2002年縣議會選舉中,國民黨仍取得21席,親民党獲得2席,泛藍陣營合計23席,占總數的近70%。在1998年第十四屆鄉鎮市長選舉中,國民黨拿下13席中的11席,得票率高達84.3%;其他2席為無黨籍取得。在2002年第十五屆鄉鎮市選舉中,國民黨取得9席,占69%;民進党只獲1席,其他3席為無黨籍。

民進党在花連縣的力量也在不斷壯大。在以前的省及“中央”民意代表選舉中,民進黨進展雖不如其他縣市大,但仍有發展。在1992年“立法委員”選舉中,民進党前主席黃信介到花蓮縣參選,終於在2席“立法委員”中占居1席,建立了民進黨在花蓮縣發展的基礎。在第三屆至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中,民進黨均獲得兩席中的1席,其中2001年最新一屆得票數與得票率分別為3.6萬張與30.4%。在2000年臺灣領導人選舉中,民進党的陳水扁獲得4萬張選票,得票率為21.4%。在1998年第十四屆縣議會選舉中,取得4席,較上屆多2席,得票率僅從8.8%上升為13.1%;在2002年縣議會選舉中,民進党獲得6席。在1998年鄉鎮市長選舉中,民進黨只有1人參選,沒有當選;在2002年的選舉中僅有1人當選。總體看,民進黨在花蓮縣重大選舉中有4萬票的實力,最高得票率可達30%,但較泛藍陣營相差較大。

中國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lo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