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縣:紅白兩大派系角力,藍綠政治陣營爭鬥
中國網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004twldr/446843.htm
彰化縣位於臺灣島中部,面積1074平方公里,人口131.4萬人(2001年底)。下轄2市(彰化市與北斗市)6鎮(和美鎮、員林鎮、溪湖鎮、田中鎮、鹿港鎮、二林鎮)18鄉(伸港鄉、線西鄉、福興鄉、秀水鄉、花壇鄉、芬園鄉、大村鄉、埔心鄉、埔鹽鄉、芳苑鄉、埤頭鄉、永靖鄉、田尾鄉、社頭鄉、二水鄉、溪州鄉、竹塘鄉、大城鄉),共計26個鄉鎮市,計583個村裏。縣治設在彰化市。
彰化縣是臺灣主要產米區,有臺灣“米倉”之稱。工業包括制糖、乳品加工、制約、化工、金屬工具等,已開發有7個工業區。
彰化縣民頗具開拓性格與鬥爭精神,對彰化社會與政治具有一定影響。同時,彰化縣是臺灣“北藍南綠”的重要政治版圖分界線。地方派系主要包括紅、白、陳、林四個派系,尤其以紅、白兩派勢力強大。彰化縣是黨外勢力長期存在與發展的一個地方,如今政黨政治已經形成,政爭十爭激烈。
一、地方派系的演變
彰化縣地方派系與地緣政治關係密切。彰化縣歷史上曾被分為三個區,即彰化區,包括彰化市、鹿港、和美、線西等9個鄉鎮市;員林區,包括員林、溪湖、埔鹽、二水、社頭等9個鄉鎮;北斗區,包括北斗、二林、田尾、芳苑等8個鄉鎮市。紅派與白派勢力主要集中在彰化區與員林區的資源爭奪,北斗區則是林派和陳派相爭。
(一)紅派與白派
光復初,為配合全省行政區劃的調整,彰化縣參議會在討論省轄彰化市改為縣轄市的問題上意見分歧,分成“城內派”與“城外派”。“城內派”以參議員李崇禮為首,反對從省轄市降為縣轄市;“城外派”的石錫勳等人則主張改制為縣轄市,雙方因此發生矛盾。在1947年11月彰化縣選舉第一屆“國大代表”時,“城外派”推出經營彰化客運公司的呂世明參選,宣傳單一律以紅紙印製;“城內派”則由醫學博士蘇振輝出馬角逐,傳單一律用白紙,以示區別。兩派的助選陣營也分別用紅、白兩種顏色為標誌,由此形成彰化縣政壇上紅、白兩派政治勢力。呂世明與蘇振輝也就是分別成為紅派與白派的開山祖鼻。
白派領袖創始人蘇振輝年事已高,逐漸退出政治舞臺,在地方影響力下降。前省議員、現任“監察委員”柯明謀成為蘇之後新的派系領袖人物。近年來,地方派系內部各新興勢力崛起,形成不同的山頭勢力。如員林黃家與埔鹽陳家。埔鹽陳家是指以埔鹽與溪湖地區為勢力範圍的陳釘雲、陳朝容叔侄代表的一股勢力。陳釘雲為國民黨中央委員與彰化農田水利會會長;陳朝容曾任縣議員與省議員,後連任四屆“立法委員”,其前妻游月霞曾為省議員,後連任“立法委員”,顯示了陳氏家族勢力龐大。員林黃家是指以員林地區的前縣長及現“中央選舉委員會”主任委員黃石城、前“國大代表”黃上揚與黃的妹婿“立法委員”謝章捷(前員林信用監事)等代表的一股勢力。另外彰化“五信”理事主席、無黨籍的黃明和與前省議員張朝權也是彰化白派的一支重要勢力。其中黃明和是第四、五屆“立法委員”,其所經營的秀傳醫院是彰化縣最大的醫院,但總體上仍歸為泛白派。
白派基本勢力主要集中在彰化市第一(二、四、五、十)信用合作社、員林信用合作社、台中市第四信用合作社、雲林縣虎尾鎮農會、臺灣省合作社聯合社等,同時參與投資建築與證券等企業。
紅派的祖鼻呂世明於1992年去世後,也形成不同的派系山頭。一是林炳森與林錫山父子為代表的一股勢力。林炳森為前“立法委員”,長期任彰化“六信”理事主席,曾為紅派老大;其子林錫山曾連任多屆“立法委員”。二是洪木村代表的一股勢力。洪木村為前省議員,自稱為“粉紅派”,即紅派與白派的結合體,因與林氏父子發生矛盾而分裂。其妻葉玉貞曾為省政府顧問,兒子洪崇雄是縣議員,小舅子葉滿盈曾任彰化市長,顯示了洪木村家族的強大勢力。三是前“監察委員”謝許英代表的謝氏家族,是員林地區重要勢力。其子謝貞德曾任第二屆“國大代表”,前“立法委員”許張愛簾為姑表姻親關係。
紅派重要代表人物還有前“立法委員”王顯明、洪性榮、謝言信、林進春等及前縣議會議長陳紹輝等。其中洪性榮曾任兩屆省議員,後連任第二、三、四屆“立法委員”,儘管在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時惜敗,但在地方仍有較強勢力。謝言信曾連任兩屆縣議員、兩屆省議員,1998年當選第四屆“立法委員”,同時擁有較強的經濟實力。林進春不僅出身地方政治世家,當選多屆“立法委員”,而且家族經濟實力強大,投資多個重要企業。
紅派地方勢力以彰化縣北部為主,主要集中在彰化縣福興鄉農會、彰化市農會、彰化市第一(六、十)信用合作社、員林信用合作社、彰化汽車客運公司、新竹與基隆汽車客運公司、彰化縣農田水利會等,同時參與投資不少企業。
紅派與白派兩大地方派系實力不相上下。地方信用社是各地方派系與大家族重要勢力範圍以及選舉的“金庫”。如“四信”(第四信用合作社,其他類似)理事主席為白派的蘇振輝、“五信”理事主席是白派的黃明和、員林信用合作社理事主席為白派的黃上揚,“六信”理事主席為紅派的林炳森,“十信”理事主席為紅派的洪木村等。在第九屆省議員選舉中,紅、白兩派各占3席,紅派當選者為林進春、謝言信與洪木村,白派當選者為陳振雄、遊月霞、張朝權。在1989年第一屆“立法委員”選舉中,紅、白兩派各占兩席,紅派分別為林錫山與許張愛簾,白派是黃明和與陳湧源;在1998年第四屆“立法委員”選舉中,紅派當選者有洪性榮、謝言信、林進春3人,白派當選者有黃明和、陳朝容、遊月霞、陳振雄與謝章捷5人。另外,在1994年縣議會選舉中,白派占了上風,取得54席中的25席,紅派為19席,其他派系與中間人士占10席。可見,地方派系控制了地方主要政治資源。
(二)陳派與林派
陳派和林派勢力範圍主要在北斗區。陳派始祖陳建上與林派始祖林爐原為好友,日據時期曾共同合資經營株式會社,後來因利益分配不均而失和。臺灣光復後,為了選舉中的權力之爭,陳、林各自形成自己的一股勢力.
陳派發跡于二林地區,創始人陳建上去世後,由陳大福掌舵。主要勢力集中在彰化縣溪州鄉農會。陳建上祖居芳苑草湖,光復後當過官派芳苑鄉長。陳大福曾任二林鎮代表會主席。1984年掌門人陳大福去世及1985年陳派的陳俊雄競選“國大代表”失利後,陳派實力減弱。隨後,曾任第六、七屆縣議員的莊明蓋被推為精神領袖。其他臺面人物還有二林鎮鎮民代表會主席邱士平、二林鎮農會總幹事謝國雇等人。
林派的開山祖鼻是林爐,也是二林地區發展起來的地方派系。林爐在日據時代曾擔任過二林信用合作合理事組和長。1951年,林爐去世後,由洪福領導林派,接著由洪挑接班。洪挑擔任過彰化縣第二、三屆縣議員及第五屆縣議長,1963年當選“國大代表”。林派領導人洪挑于1991年去世後,由曾任二林鎮鎮民代表會主席的洪清良接班,洪清良於1995年去世後,林派也逐漸分裂,但洪家後代仍是地方實力派人物。洪清良的兒子洪樹聰曾任二林鎮長,另一子洪啟明與女兒洪英花曾均任“國大代表”。另外,林派目前在地方上的臺面人物有縣議員洪文哲與二林鎮長洪仁欽等。林派地方勢力主要集中在彰化縣第六作用合作社、彰化市第十信用合作社、台中企銀與合作金庫等。
(三)新興地方勢力
80年代以來即1982年第九屆縣長選舉以來,地方派系雖與縣長無緣,但在縣議會與省議會仍有強大的勢力,並形成以“中央”民意代表為山頭的新興勢力。
一是以阮剛猛為代表的一股地方勢力。在地方派系力量衰落的同時,其他政治勢力卻在發展,形成不同的政治力量。在原有的地方派系之外,連任兩屆縣長的阮剛猛逐漸成為一支政治勢力。阮剛猛出生於1951年,是該縣和美鎮人,曾任律師、檢察官、法官等。在縣長任內,他依靠自己掌握的龐大行政資源,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力量。
二是前縣議會副議長粘仲仁的一支政治勢力。粘仲仁黑道出身,並通過漂白進入地方政壇,形成一股地方政治勢力,進而當選縣議員與縣議會副議長。1997年,粘仲任在臺灣“治平專案”的掃黑行動中被捕,後保外就醫。儘管如此,粘仲仁在彰化縣仍具相當影響力,他的一批支持者要他繼續出馬競選1998年初舉行的縣議員選舉。粘仲仁儘管後來未出面競選,卻推出他的妻子“代夫出征”競選,結果她以高票當選縣議員,充分顯示了粘仲仁在彰化縣的政治勢力。後來,粘仲仁因持槍殺人案入獄,結束了其在彰化縣的發展勢力。
三是黨外及民進黨地方勢力。上述地方派系與新興政治勢力均屬國民黨內不同政治派別。由在野勢力發展而來的民進党也形成另一大地方政治力量,與國民黨展開權力之爭。民進黨在地方上也表現為家族化與派系化。如“立法委員”翁金珠屬民進黨新潮流系,長期經營地方,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勢力;民進党中常委姚嘉文與“立法委員”周清玉夫婦則屬民進党福利國連線,也是一股重要的地方勢力,且與翁金珠形成競爭關係。
二、地方權力的爭奪
80年代以前,彰化縣的政治資源完全由國民黨控制,地方派系也主要在國民黨操縱範圍之內進行權力分配,地方政權基本上由派系輪流掌權與分配政治資源。各派系之間也合縱連橫,相互支持與制約。此後,地方派系為了爭奪政治權力及取得經濟利益而紛爭迭起,國民黨逐漸失去控制能力,黨外勢力乘機而起,為後來民進黨的發展奠定了基礎。90年代以來,彰化縣地方派系受到政黨政治發展的衝擊,國民黨與民進党逐漸成為彰化縣政治權力爭奪的主要對手,但地方派系或家族勢力仍具重要影響。
彰化縣早期地方派系的利益爭奪也以縣長選舉為主軸。第一屆到第三屆縣長選舉,都由白派的陳錫卿當選。在第三屆縣長選舉之前,縣長一屆任期為三年,可連選連任。第四屆起縣長任期改為四年,但只能連任一次,因此造成陳錫卿的三連任,在臺灣地方自治史上並不多見。在第二、三屆縣長選舉中,原屬城外派的日據時代社會運動重要人物石錫勳與陳錫卿展開競爭。石錫勳雖均失敗,但他卻成為臺灣“反對運動”的先驅者之一。
在1960年第四屆縣長選舉中,石錫勳再次出馬,與紅派的呂世明角逐,呂世明依靠自己在政界的發展與影響(曾任參議員與“國大代表”)在激烈的競爭中當選,石錫勳再次敗北。在1964年第五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採取開放選舉,林派洪挑與紅派的呂世明展開競爭。白派蘇振輝結合地方七大陣線聯合支持林派的洪挑,但仍不敵實力強大的紅派呂世明,呂世明得以連任。
在1968年第六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為平衡地方派系力量,派曾任縣議會議長的白派陳時英參選,並當選。但在任期未滿時,陳時英升調省政府任職,補選李豐子出任縣長。在第六屆縣長選舉結束後不久,一批以新任市民代表為骨幹的政治新秀,在彰化縣政壇組成“十八弟兄”團體,這是一個跨黨派、跨派系的政治結盟。在這些成員中,林炳森後來當上縣議員與“立法委員”,洪木村進入省議會,洪木村的妻子當上縣議員與“國大代表”,王森田與黃鍾雄當選縣議員,不少成員掌握彰化市民代表會及市農會,並進一步擴張到幾家信用合作社。在政治與經濟利益的爭奪中,“十八兄弟”因利益衝突在70年代末宣告結束。
在第七、八屆縣長選舉中,均為白派的吳榮光當選,白派取得三連任,勢力已遠在紅派之上,達到白派發展的高峰。然而在這兩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內的地方派系分別遭遇黨外勢力黃石城與張春男的強力挑戰。這兩位黨外人士的競選,為後來民進黨在彰化縣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在1981年第九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為避免提名派系候選人引起更大的紛爭,便提名省合作社管理處長陳伯村返回彰化縣參選,引起地方派系的不滿,進行抵抗。結果在紅、白、陳、林四大派系的聯合抵抗下,陳伯村敗給黨外人士黃石城。國民黨因此失去了彰化縣的執政權,充分顯示了地方派系在地方政權爭奪中的制衡力量。在1985年第十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不但未提名自己的候選人,甚至禁止黨員參選,卻積極支持黨外的黃石城參選,讓黃與同為黨外的縣議員白瑞珍競爭。結果,黃石城以46萬的高票擊敗白瑞珍當選,成為臺灣地方自治史上一個怪像。黃石城上任不久,臺灣第一個反對黨民進党宣告成立,並在彰化縣獲得迅速發展。
到1989年第十一屆縣長選舉時,民進党首次派女將周清玉加入選戰。國民黨提名白派的省議員施松輝參選。結果,國民黨的施松輝敗給民進党提名周清玉,標誌著民進黨勢力在彰化縣的不斷壯大。
在1993年第十二屆縣長選舉中,為了奪回失去12年的彰化縣執政權,國民黨提名沒有派系色彩的法官阮剛猛參選,民進党提名周清玉爭取連任。林派的洪英花脫離國民黨參選。由於紅、白兩派未有權力之爭而整合成功,阮剛猛擊敗爭取連任的周清玉而當選,終於“光復”彰化縣。在任內,阮剛猛政績突出,在政績評比中有54項獲全省第一名,也為他的連任打下了基礎。在1997年第十三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再次提名阮剛猛競選,民進党又推出女將翁金珠參選,另外國民黨的張榮昌退黨自行參選。阮剛猛與翁金珠勢均力敵,競爭十分激烈,結果國民黨的阮剛猛以多5千多張票險勝翁金珠,保住了彰化縣的執政權。但政黨之爭已成為彰化縣權力爭奪的主力。
在2001年第十四屆縣長選舉中,民進党再度提名翁金珠參選,國民黨提名前政務官葉金鳳參選,同時同屬泛藍軍的親民党提名鄭秀珠參選,另有兩位無黨籍參選人,結果在泛藍內爭下讓翁金珠當選,民進黨又奪回彰化縣的執政權,也再次證明泛藍整合失敗、民進黨得利的結局。
三、政黨與地方派系力量的重組
彰化縣政壇權力之爭,地方派系已讓位於政黨競爭。地方派系勢力主要集中在鄉鎮市權力結構與各級民意代表選舉中。
民進黨延續黨外勢力,在彰化縣有較強的力量。尤其是知名的鹿港鎮是“黨外大本營”,也被民進党稱為“民主聖地”,民進黨自參選縣長以來,國民黨在鹿港鎮得票數均輸給民進黨。在彰化縣縣長權力爭奪上,無黨派與民進黨合計有四屆的任期。黨外時期,石錫勳三次競選縣長失敗,但顯示了反對勢力的存在。無黨籍的黃石城當選兩屆縣長,無黨籍的原台東縣長黃順興在彰化縣曾當選“立法委員”與“國大代表”。民進党成立後,於1989年第一次參選縣長就當選,顯示了彰化縣黨外勢力有較廣泛的群眾基礎。在1997年第13屆縣長選舉中,民進黨雖然失敗,卻拿到28萬多張選票,得票率達48.7%,僅較國民黨少5千餘票,其中在26個鄉鎮市投票中,民進黨在14個鄉鎮獲得多數,充分顯示了民進黨的實力。在2001年第十四屆縣長選舉中,民進党獲得30萬張選票,得票率達到49.2%。
在重要民意代表選舉中,民進黨也大有所獲。周清玉曾當選第十屆省議員。在“立法院”選舉中,繼1989年民進党的姚嘉文當選“立法委員”及翁金珠當選“國大代表”後,在1992年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中,民進党提名的翁金珠、姚嘉文又分別以最高票與第二高票當選;在1995年第三屆“立法委員”選舉中,民進党提名的翁金珠與謝聰敏當選;在1998年第四屆“立法委員”選舉中,民進黨提名策略失誤,共提名姚嘉文、謝聰敏(現任)、邱創進、翁金珠(現任)4人參選,導致票源分散,結果只有翁金珠1人當選(民進黨得票總數仍達13.7萬票),得票率從上屆的31.4%降為20.6%;在2001年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中,民進黨有4人當選(魏明谷、江昭義、邱創進、周清玉),占應選名額的40%,得票18.2萬張,得票率為29.6%。另外,在2000年臺灣領導人選舉中,民進党獲得29.9萬張選票,得票率達40.1%。
不過,民進黨在彰化縣地方與基層權力結構中,力量仍較弱。在1998年縣議會選舉中,民進党當選5席縣議員,較上屆增加1席;得票率從11.8%提高為13.2%;在2002年縣議會選舉中,民進党當選9席縣議員。在1998年的鄉鎮市長選舉中,民進黨僅得1席,較上屆減少2席,得票率從13.1%降為11.8%;在2002年鄉鎮市長選舉中,民進黨未有進展,仍維持1席。
國民黨在彰化縣的政治勢力雖在下降,但總體上仍居優勢,若將國民黨、親民黨與新党作為一個整體看,則泛藍陣營勢力更大。在過去14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拿下10屆。在第13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獲勝,得票數為29萬多張,得票率為49.6%。即使在2001年第十四屆縣長選舉中失敗,國民黨仍獲得25.8萬票,得票率為42%;若加上親民黨的選票,則泛藍陣營得票數為29.7萬張,得票率為44.3%。
在各級重要民意代表選舉中,國民黨或泛藍陣營也占多數。在第十屆省議會選舉中,國民黨獲得彰化縣6席名額中的5名(遊月霞、謝章捷、謝言信、林進春與陳振雄)。在1989年第一屆“立法委員”選舉中,國民黨獲得5席中的4席,分別是紅派的林錫山與許張愛簾,白派的黃明和與陳湧源;在1995年第三屆“立法委員”名額中,國民黨仍占4席(分別為林錫山、遊維銀、洪性榮與陳朝容);在1998年第四屆“立法委員”選舉中,國民黨獲得10席中的7位,其中陳進丁後加入“民主聯盟”而當選;國民黨得票數達到39.4萬張,得票率從上屆的54.6%上升為59.4%。在2001年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中,由於親民党的成立,國民黨當選席次減少為4席(卓伯源、游月霞、陳傑與林進春),得票數為22.9萬張,得票率為37.3%,均高於民進黨;若加上親民黨的當選席次(謝章捷)、得票數與得票率,則泛藍陣營當選席次增為5席,占了總數的50%,得票數達到33.1萬張,得票率達到54%。
在2000年臺灣領導人選舉中,國民黨分裂,國民黨只得到19萬張選票,得票率只有25.7%;但若加上宋楚瑜的得票情況,則泛藍陣營得票數為44.2萬張,得票率為59.4%,遠高於民進黨的得票數與得票率。
在基層權力結構中,國民黨更是佔有主導多數。在1998年第十四屆縣議會選舉中,在總計54名縣議員中,國民黨取得34席,較上屆增加了4席,得票率從50.3%上升為55.3%。無黨籍縣議員也有許多是國民黨未提名退黨參選的,也多屬國民黨的力量。在2002年第十屆縣議會選舉中,國民黨仍取得25席,加上親民党的1席,泛藍陣營達到26席,約是國民黨的3倍。在1998年鄉鎮市選舉中,國民黨取得總計26席中的17席,較上屆增加1席;得票率為58%;在2002年鄉鎮市長選舉中,國民黨仍拿下14席,占一半以上。
總體觀察,泛藍陣營在彰化縣佔有較大勢力,在重大單一重要選舉中有45萬張選票的實力,民進黨約只有30萬張的實力。在基層權力結構中,國民黨仍一支獨秀,其他政黨力量均較小,但泛藍整合程度如何,直接影響選舉行情。
中國網
- Dec 16 Sun 2007 22:50
彰化縣:紅白兩大派系角力,藍綠政治陣營爭鬥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