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地域派系爭權,綠營勢力強大
中國網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004twldr/447025.htm
宜蘭縣位於臺灣島東北部,面積2137平方公里,人口46.6萬人(2001年底)。宜蘭縣原屬臺北縣管轄,1950年分治設縣。下轄1市3鎮8鄉計12個鄉鎮市。縣治設在宜蘭市。蘭陽溪橫貫東西,將全縣分為南北兩部分,蘭陽溪以北稱為“溪北”,轄頭城鎮、礁溪鄉、莊園鄉、宜蘭市、員山鄉等五鄉鎮市,以宜蘭市為中心。蘭陽溪以南稱為“溪南”,轄羅東鎮、蘇澳鎮、冬山鄉、五結鄉、三星鄉以及南澳與大同兩山地鄉,以羅東鎮為中心。溪南、溪北圍繞著政治、經濟資源和利益分配展開權利之爭,也形成溪南與溪北兩大地域勢力。在縣長與議長的權力結構中,也進行南、北均衡分配,如縣長為溪南人,則議長為溪北人。60年代後,宜蘭地方勢力與派系逐漸跨越南北地域分界,形成新的利益集團,但溪北、溪南分野也沒有完全消除,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地方政情與社會資源的分配。黨外及後來的民進党在宜蘭縣一直有較強的實力,並發展成為一支同國民黨對抗的政治力量,而被稱為反對勢力的“民主聖地”,也是民進黨在北部地方的重鎮,不僅執政達十多年,而且控制約一半的鄉鎮市長與農會系統。
一、地方派系與政治勢力
從戰後到臺灣實施地方自治前,因推動鄉鎮市民代表、縣市及省參議員選舉,宜蘭縣出現蔣渭川、盧纘祥、甘阿炎、郭雨新、蘭文炳、陳進東、陳火土與蘇東芳等所謂的“八大勢力”。1951年實施地方自治後,這八大勢力因縣長選舉的整合與分化逐漸出現以溪南、溪北地緣為基礎的全縣性地方派系。主要派系先後有盧派、林派-羅許派、陳派、陳火土派、郭派等,這些派系均與地緣有密切關係。同時黨外勢力長期得以發展,形成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並最終成為與國民黨抗衡的另一大黨民進黨。
(一)國民黨內地方派系
國民黨內主要地方派系包括盧派、林派-羅許派、陳派與陳火土派等。
盧派。盧派是宜蘭縣早期有影響的地方派系,代表人物為盧纘祥。盧纘祥是頭城大地主盧廷翰的過繼後代,後來發展為日據時代的一個主要經營礦業的民族資本家。光復後,盧纘祥先當選為頭城鄉鄉長,不久當選為臺北縣(轄宜蘭)參議員、直到副議長。在第一屆縣長選舉中,盧纘祥在激烈的選舉中艱難當選。到了第二屆縣長選舉,盧未出馬競選連任,而是出任省政府委員。盧派勢力在盧纘祥時代達到頂峰,也培育了一批政治人物,包括省議員陳火土與縣議長林才添等。但盧在1958年病逝後,盧派勢力衰落,分裂出新的派系,陳火土與林才添各自逐漸發展出自己的一派勢力。但今天盧派依然存在,盧氏家族成員眾多,財力較為雄厚,在地方仍具影響力。盧氏家族第三代、盧纘祥之孫戶逸峰仍活躍于政商兩界,形成新盧派。盧逸峰還曾支持張瓊文當選“國大代表”,顯示了盧派仍有一定影響力。盧逸峰在1989年與1994年第九屆與第十屆省議員選舉中,連續當選省議員。盧派的大本營即是盧氏家鄉的頭城鎮。
林派-羅許派。溪北頭城人的林才添是林派的最初領導者,後來成為林派及羅許派的始祖。林才添曾出任第三、四屆縣議長與第五屆縣長。60年代開始,縣長林才添為競選連任,向溪南發展,並與溪南的新興勢力羅文堂及許文政兄弟(這個家族因特殊的歷史原因而一家兩姓)結盟,共同對抗溪南的陳進東陳派。至此,宜蘭縣的地方派系打破南北對抗的格局發展出全縣性的兩大派系,即溪南的陳派與溪北、溪南結盟的林-羅許聯盟派。林才添退出政壇後,羅、許兄弟掌權,而有人稱其為羅許派。
羅文堂與許文政兄弟因開博愛醫院(前身為羅許阿隆博愛醫院)而在此結識地方政界人士(其中包括了林才添),成為羅許與林合作的最初基礎。同為溪南的陳進東家族與羅許家族也曾關係良好,還有姻親家關係,但因羅文堂與陳進東之妹離婚而結下恩怨。後又因陳進東揭發林才添非法貸款給許文政的醫院,進一步促成林、羅許的結合及與陳派的對立。
為平衡派系力量,在陳進東連任第二屆縣長後不久,國民黨提名羅東博愛醫院羅文堂競選補選的“國大代表”,並當選。一些有意進入政壇發展的地方人士開始向羅文堂靠攏,而對參政期望甚高的羅文堂之弟許文政更是在地方積聚力量,特別是在農會系統發展,爭取鄉鎮市長的選舉。在羅文堂當上“國大代表”後,許文政也當選第八、九屆縣議會議長,羅許派實力大增,並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許文政在任縣議長後,不斷擴大政商關係,在博愛醫院旁特別建了一座被稱為“白宮”的活動據點,這裏經常是高朋滿座,成為每次選舉的重要議事場所,連縣黨部也經常到此會商,而有“博愛黨部”之名。許文政在爭取第九屆縣長提名不成後於1980年轉向“中央”民意機構發展,當選增額“監察委員”,一屆卸任後專心經營博愛醫院,逐漸退出政壇。羅文堂之子羅國雄後來當選第十一、十二屆縣議會議長,另一羅許派成員林榮星在連任兩屆縣議會副議長後,當選第十三屆縣議會議長。1992年底,羅許派還支持黃議聯與尤松雄當選“國大代表”,充分顯示了羅許派在宜蘭縣政壇的強大實力。在許文政之子、博愛醫院副院長羅國雄在兩屆“立法委員”選舉遭國民黨遏制失敗後,許文政父子逐漸放棄參政,羅許派力量才開始下降。
林-羅許派區域性聯合獨佔經濟主要是宜蘭頭城鎮農會,參與投資經營的企業主要有博愛醫院、羅許基金會、蜜月灣育樂公司、宜大證券、臺灣中興紙業與中華紙漿等企業。
陳派。陳派勢力崛起于溪南,最初領導人物為陳進東與陳進富兄弟,現均已逝世。陳進東是執業醫師,他開設的大同醫院既是他步入政壇的基地,也是後來陳派的重要據點。陳進東原為冬山鄉人,後過繼給宜蘭首富、大地主陳輝煌的三公子陳振光,為其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礎。他與政壇名人、後來回到祖國大陸從政的陳逸松是堂兄。陳進東自50年代末逐漸在宜蘭縣政壇崛起。在其弟陳進富於1953年當選第二屆縣議員後,陳進東於1958年當選縣議員及副議長,陳派勢力形成。由於林-羅許派橫跨全縣的發展,也引起國民黨的擔心林-羅許派坐大,乃破例打破林才添試圖爭取縣長連任的計畫,而提名陳進東競選第五屆縣長,並當選。同時陳派的邱永聰與謝阿旺擔任第六屆縣議會正、副議長。陳派人馬又接連掌控第七屆縣議會與第六屆縣長大權。陳進東的弟弟陳進富曾任縣議員多年,後任第八、九屆縣議會副議長及第十屆議會議長,後任“國大代表”。按貫例,縣長卸任後一般出任省政府委員或省府廳處長之職,而陳進東卻沒有出任公職。此後陳派勢力也逐漸減弱。據說陳派的失勢與其堂兄陳逸松回祖國大陸任職有關。陳進富的後代無意從政。陳進富支持林聰明當選第一、二屆“立法委員”,顯示陳派在地方也有一定影響。陳派區域性聯合獨佔經濟主要在宜蘭縣冬山鄉農會、羅東鎮農會、宜蘭縣農會、宜蘭縣水利會與第一銀行等。其主要投資經營的事業為砂石業與建材生意。其中在水利會有較強地方勢力。
為打破派系壟斷,在第七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推薦非派系的黨務工作者李鳳鳴選競選縣長,並當選,進而連任第八屆縣長,結束了地方派系對縣長的控制權。國民黨對地方派系的打壓卻為黨外提供了機會,讓國民黨在缺乏地方派系的支持下而失去宜蘭縣執政權。1981年後,黨外及民進黨取代國民黨的執政權,地方派系只能在縣議會與省議會及基層發展。縣議會議長與副議長基本上由羅許派與陳派輪流,但因國民黨內派系失去縣長一職,長期成為地方的在野黨。
(二)郭派、黨外與民進黨勢力
宜蘭縣政壇的郭派是一支重要的黨外勢力。郭雨新是其領袖與代表人物。郭雨新被宜蘭縣黨外人士稱為“開山祖鼻”,宜蘭縣也被稱為“黨外民主發展的聖地”。郭雨新長期活躍宜蘭縣政壇,任省議員多年。在1975年增額“立法委員”選舉中,郭雨新與邱永聰競爭,結果意外失敗,憤而出走美國,直到病故(後來民進黨將其運回臺灣安葬),但其黨外影響仍在。1977年,黨外人士林義雄當選省議員,黨外香火不斷。1979年“美麗島事件”暴發,林義雄被捕;第二年林義雄家宅發生重大滅門血案,林氏母親與兩名女兒慘遭殺害,振驚島內外。這兩起重大事件的發生反而進一步壯大了宜蘭縣黨外勢力。1980年,黨外人士黃煌雄當選宜蘭縣第一選區增額“立法委員”,給黨外注入新的政治力量,成為80年代以後宜蘭縣黨外及民進黨迅速發展壯大的起點。1981年,黨外人士游錫堃當選省議員,並連任兩屆。游錫堃還以羅東鎮為中心建立選民服務處,並擴及全縣各鄉鎮市,從而建立了廣泛的群眾基礎,形成遊氏的選舉“莊腳”。在1981年第九屆縣長選舉中,黨外推出在臺北經營鞋類貿易、曾跟隨郭雨新的陳定南回宜蘭出馬參選,與國民黨候選人競爭。而國民黨在派系與內鬥下,敗給陳定南,國民黨從此失去了宜蘭縣的執政權。陳定南接著連任第十屆縣長成功。在1989年第十一屆與1993年第十二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又連續敗給民進党的遊錫堃。游錫堃與陳定南在縣長任內,大力發展環保、觀光旅遊事業,為政清廉,創造了所謂的“宜蘭經驗”,使得民進党在宜蘭縣得以不斷發展壯大。民進黨籍的劉守成在當選第九屆省議員後,于1997年當選縣蘭縣第十三屆縣長,並連任第十四屆縣長,宜蘭縣成為民進党地方成功執政的典範。另外,郭雨新的兒子郭時南也是民進党重要成員,曾任宜蘭市長。由此可見,宜蘭縣黨外及民進黨勢力一直非常強大,並自1977年後連續執政長達20多年。
二、地方執政權之爭
在宜蘭縣過去14屆縣長選舉中,前8屆由國民黨執政;自民進黨奪取第9屆縣長起,已連任6屆,成為宜蘭縣最大的執政黨。
在前八屆縣長選舉中,雖不時有黨外勢力的競爭,但基本上是國民黨內地方派系的權力之爭與利益分配。宜蘭縣國民黨黨部雖然掌握地方大小選舉的提名權,但地方派系力量遠在縣黨部之上,只有投靠大的派系或派系支持的人才能在選舉中取勝當選。在第一屆縣長選舉中,經濟實力雄厚的盧派的盧纘祥當選。到第二屆縣長選舉,國民黨提名縣議會議長甘阿炎出馬競選。甘阿炎雖沒有發展出一個大的派系,但也曾形成一支政治勢力。由於得到國民黨的全力支持,甘阿炎當選縣長,並連任第三屆縣長。在第四屆縣長選舉中,縣議會議長、林派領袖林才添出馬角逐,並當選。到1964年第五屆縣長選舉,新興派系陳派的陳進東從議會轉入縣長角逐,並當選。他又接著連任第六屆縣長。在第七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提名時任縣政府建設局長的李鳳鳴競選,國民黨較為有效地整合派系力量支持李鳳鳴當選,李鳳鳴進而連任第九屆縣長。
到了1981年第九屆縣長選舉,國民黨內有陳泊汾、官來壽、王秋郎、林聰明、張文彬、莊正彥、林明正等人角逐黨內縣長提名。縣党部無法擺平地方派系與勢力,國民黨中央逼迫提名沒有派系背景的李贊成出選,但卻引起地方派系與政治勢力的反彈,認為李是“空降部隊”而不願支持。此時在臺北經營鞋類外銷貿易業務的陳定南返回宜蘭縣老家,準備參選省議員,但在黨外人士的共同推舉與支持下,陳定南代表黨外參選縣長,黃煌雄擔任競選總幹事。黨外勢力與國民黨展開競爭,由於李贊成沒有得到地方派系力量的支持,國民黨內部不團結,讓陳定南以贏對手8千多票的優勢擊敗國民黨籍的李贊成當選縣長,成為宜蘭縣歷史上第一個黨外縣長,國民黨從此失去了宜蘭縣30年的執政權,至今未奪回執政權。
在1985年第十屆縣長選舉中,陳定南爭取連任,國民黨則提名林建榮參選。林建榮仍不敵陳定南而失敗。陳定南在連任兩屆縣長後,國民黨又兩次派給民進党的遊錫堃。在1989年第十一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再次提名李贊成出馬競選。這時,民進党已成立,早期黨外人士基本上成為民進党的創始黨員,力量更加強大。民進黨提名民進黨籍的省議員游錫堃競選,並當選,李贊成再次失敗。在1993年第十二屆縣長選舉中,遊錫堃與國民黨報准的張軍堂競爭。張軍堂在80年代末從美國返回宜蘭縣開始經營地方,但由於時間短,沒有擔任民意代表的經歷,在聲望與資源上無法與遊錫堃相比,結果遊錫堃以高出對方約3.5萬票取得連任。
在1997年第十三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提名的廖風德與民進党提名的劉守成展競爭。兩人均擁有博士學位,學識、品德、操守等不相上下。不同的是,廖風德以溪北為中心,在地方經營時間短,沒有地方派系勢力,也被批評為“空降部隊”,黨內不夠團結。民進黨籍的劉守成以溪南為中心,曾任省議員八年,頗具執政經驗,長期經營地方,知名度高,且獲得民進黨的全力支持。民進黨籍縣長游錫堃與宜蘭市長郭時南、縣議員李鑫城支持劉守成。民進党老大林義雄與陳定南等也全力支持劉守成。劉守成以12.2萬張選票當選,保住民進党在宜蘭且的執政權。在2001年第十四屆縣長選舉中,有四人參選,但主要是民進党的現任縣長劉守成與國民黨籍的呂國華之間的競爭,結果國民黨以少對手8千多票惜敗,民進黨保住政權,再次顯示民進党在宜蘭縣不可動搖的政治地位。
三、地方政治生態的變化
在宜蘭縣各級民意機構選舉中,黨外及後來的民進黨一直是一支股強大的政治勢力。其中,省議會是黨外勢力長期發展的重要基地。在先後十屆省議員兩個名額的選舉中,黨外及後來的民進黨與國民黨平分秋色,每次選舉,雙方各有一人當選,這在臺灣各縣市是獨一無二的,充分顯示了宜蘭縣的黨外傳統。在前五屆省議會選舉中,黨外郭雨新一直與國民黨平分秋色,他連任宜蘭縣籍五屆省議員。在1977年第六屆省議員選舉中,黨外人士林義雄當選省議員後,黨外勢力進一步壯大,也標誌著黨外勢力後繼有人。在1981年第七屆省議員選舉中,黨外人士游錫×與張川田(兩人後均加入民進黨)也參與競選;國民黨籍前省議員陳泊汾東山再起,與同黨籍的現任省議員、羅許派成員官來壽一同競爭。黨外、黨內競爭均十分激烈,結果,陳泊汾與遊錫堃當選,又是黨外與國民黨平起平坐。在1985年第八屆省議員選舉中,羅許派在溪南推楊政誠、溪北推林金喜,陳派推林明正競選,而無黨籍的遊錫堃再次出面角逐,結果遊再次當選省議員,與國民黨籍的陳派林明正成為宜蘭縣兩名省議員。在1989年第九屆省議員選舉中,初涉政壇的民進黨員劉守成以最高票當選,與國民黨籍新盧派的盧逸峰分庭抗禮。到1994年第十屆省議員選舉,陳派又推出陳國賢角逐,而盧派的盧逸峰與民進党的劉守成爭取競選連任,結果盧與劉均告當選,其中劉守成以11.6萬多張選票獲勝。1996年,臺灣當局決定“凍省”後,本屆省議員到期後不再舉行省議員選舉,對地方政治生態產生新的影響,省議會的政治人物開始尋求新的發展出路,或角逐縣長或縣議員(正、副議長)與“立法委員”等,而劉守成當選第十三屆縣長就是最好例證。
在最高層的議會機構“立法院”權力之爭中,黨外與民進黨雖趕不上省議會那樣的成績突出,但也表現出不斷發展壯大的趨勢。黃煌雄早在1980年就當選增額“立法委員”,在1989年“立法委員”選舉失敗後到臺北發展;陳定南以無黨籍身份當選1989年第一屆“立法委員”。在1992年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中,國民黨提名林聰明,民進党提名林錫耀,陳定南只好以無黨籍身份參選,結果,陳定南與林聰明兩人當選(林錫耀後來到臺北縣發展,於1994年當選省議員),民進党(陳定南當選後恢復黨籍)與國民黨平分秋色。在1995年第三屆“立法委員”選舉中,陳定南再次當選。在1998年第四屆“立法委員”選舉中,在4名“立法委員”中,國民黨與民進黨各得2席(國民黨當選者為林建榮與盧逸峰,民進黨當選者為張川田與陳定南)。國民黨的得票數為9.1萬人,得票率從上屆的45.2%上升為49.4%;民進黨得票率雖從54.8%降為48.8%,但仍得近9萬張選票,與國民黨相當。在2001年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中,國民黨僅獲1席(廖風德),民進党獲得2席,得票率分別為31%與47.8%。在2000年臺灣領導人選舉中,國民黨的連戰僅得5.1萬票,而民進党的陳水扁獲得12.3萬票,而且是民進黨在北部地方唯一領先宋楚瑜的縣市,充分顯示了民進党在宜蘭縣的實力不易動搖。
在基層選舉中,國民黨的優勢在消退,民進黨則處於上升趨勢。1998年縣議員選舉與1994年選舉相比,國民黨縣議員席位從19名增到21名,得票率卻從57.3%降為50.9%;民進黨席次從7名增加到8名,得票率卻從18.3%增加到27.3%;無黨籍從8席減為5席,得票率從24.4%減為21.8%,再次證明宜蘭縣呈現國民黨與民進黨的權力之爭,第三勢力發展空間不大。在2002年縣議會選舉中,國民黨僅獲得10席,首次少於民進党的12席。在鄉鎮市長選舉中,國民黨占多數,民進黨力量較弱。在1994年、1998年與2002年三屆鄉鎮市長選舉中,國民黨分別獲得7席、5席、7席,民進黨分別獲得2席、3席與1席,顯示民進黨在基層政權的力量不足。
親民党在宜蘭縣發展較快。在2000年臺灣領導人選舉中,宋楚瑜得票達8.7萬票,隨後以宋為核心的親民党成立,部分國民黨成員加入,成為宜蘭縣一股新的政治勢力。同年6月21日,親民党宜蘭縣議會黨團成立,也是親民黨縣市議會第一個黨團,由楊政誠擔任召集人,李清林擔任副召集人,成員包括縣議長林榮星與議員林傳泉、陳秀曖、賴翰霆等。在2001年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中,親民党獲得4席中的1席(鄭美蘭);在2002年縣議會選舉中,獲得2席。
就宜蘭縣地方政治生態觀察,宜蘭縣地方派系雖然還存在,但在縣級以上單一選舉與權力爭奪中已轉變為政黨之爭,地方派系對選舉影響力有限,已無法左右大局,僅在地方基層社會具有一定影響力。
就藍綠兩大政治陣營綜合實力觀察,泛綠佔有優勢。黨外及民進黨自80年代初開始,已連續在宜蘭縣執政6屆,長達20多年,在各縣市所少見。在近年的重要選舉中,泛綠陣營成績突出,目前擁有4席“立法委員”中的2席,得票數為10.6萬張,得票率為51.9%,也是唯一超過泛藍得票率的縣市;民進黨也是縣議會第一大黨,也是除高雄市外第一個超過國民黨議員人數的縣市。在2002年臺灣領導人的選舉中,陳水扁也拿到12.3萬張票,得票率達47%。泛藍勢力相對較弱,儘管在“立法委員”與縣議會席次總數上不輸給泛綠陣營,在2002年臺灣領導人選舉中也拿下13.8萬票與68.6%的得票率,但最新一屆縣長選舉與“立法委員”選舉得票率均輸給泛綠陣營,而且國民黨失去地方執政權達20餘年,特別是泛藍陣營內的國民黨或親民黨單獨一個政黨遠不敵泛綠陣營的民進黨。
中國網
- Dec 16 Sun 2007 23:51
宜蘭縣:地域派系爭權,綠營勢力強大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