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屏東縣:派系黑道盛行,政黨結構偏綠

中國網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004twldr/446200.htm

屏東縣位於臺灣島最南端。北部和東北部為高雄縣與台東縣所包圍,東臨太平洋,南臨巴士海峽,西臨臺灣海峽。面積2775平方公里,人口90.9萬人(2001年底)。下轄屏東市及潮州、東港、恒春3個鎮和29個鄉(裏港鄉、高樹鄉、三地鄉、霧台鄉、瑪家鄉、泰武鄉、來義鄉、春日鄉、枋山鄉、枋寮鄉、獅子鄉、牡丹鄉、車城鄉、滿州鄉、佳冬鄉、林邊鄉、南州鄉、新埤鄉、嵌頂鄉、新園鄉、萬丹鄉、竹田鄉、萬巒鄉、風埔鄉、麟洛鄉、長治鄉、九如鄉、鹽埔鄉與琉球鄉)。縣治設在屏東市。

屏東縣經濟落後,經濟以農業為主,工業不發達。地方社會關係複雜,地方派系力量較大。隨著政治民主化的發展,政黨成為權力爭奪的中心,地方派系力量在弱化,但在基層仍具相當影響力。

一、地方派系與社會政治勢力

屏東縣社會結構具有顯著的特點,國黨內的地方派系力量、黨外及民進黨內的不同勢力與黑社會勢力構成屏東縣的地方權力分配特徵。

(一)國民黨內的地方派系概況

地方派系主要來自國民黨內的經濟利益與政治權力分配所引起的不同勢力的結盟

在地方自治實施初期,屏東縣尚無全縣性的大派系,只有鄉鎮層次的地方派系與地方勢力。在1954年第二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提名縣議會議長林石城參選縣長,而現任縣長張山鍾有意連任,雙方均尋求各鄉鎮派系的支持,逐漸形成全縣性的林派與張派兩大派系,成為長期主導地方政壇的重要力量。

張派。創始者為張山鍾。在政黨政治發展與政壇新秀奔出的情況下,地方派系也在發生深刻變化。張派第二代領導人張豐緒已很少過問地方事務,青壯派的郭廷才與曾永權成為張派的後起之秀。但在1992年的“立法委員”選舉中,兩人同時投入選舉,發生衝突,派系分裂,形成張派的親郭與親曾兩股勢力。目前主要代表人物有李世昌、施孟雄、曾永權、柯文福、陳進興、郭廷才、余慎與藍家鵬(其經營的台畜食品公司為派系聚會大本營)等。

其區域性聯合獨佔經濟主要為屏東市第一信用合作社、屏東縣枋寮區漁會、華南銀行、第一銀行等。其投資參與經營的企業主要有展鈴建設、審璞企業、台畜食品、正三皮革公司與台西針織等企業。與該派系關係密切的企業主要慶隆企業、鼎台營造、鼎台興業、鼎台證券、鼎興證券與鼎鴻海洋企業。

林派。創始者為林石城。林派地方勢力不大,主要代表有前議長陳恒盛與程清水、前“立法委員”林國龍、前省議會議長簡明景與林淵熙、張河川、伍澤元與廖婉汝等。其區域性聯合獨佔經濟主要為屏東縣農會、屏東市農會、屏東市第一信用合作社、青果合作社、欣屏瓦斯公司與屏東土地銀行等,投資經營的企業主要有盛發證券、松城企業、永興飯店、南臺灣大飯店、慶隆砂石廠、臺灣肥料、明德駕訓班、南榮汽車與房地產等。

(二)黨外與民進黨內的地方勢力

屏東縣黨外勢力早就存在。尤其以邱連輝家族的影響最大,他曾當選第九屆縣長,開創了黨外在屏東縣執政的先例。邱連輝是民進黨的創党黨員,因此民進黨勢力在屏東縣迅速發展,成為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

不論政黨政治如何發展,為爭奪權利與利益,地方派系也不可避免的出現。民進党成立不久,內部就形成不同地方派系。屏東縣民進黨內的兩大派系為邱派(邱系)與蘇派(蘇系)。蘇派以蘇貞昌為代表,主要成員包括“立法委員”蘇嘉全及蘇嘉全的表哥縣議員吳亮慶。吳慶亮在1997年縣長選舉前,被列為“治平專案”的掃黑對象而被捕送往綠島。邱派以邱連輝為核心,重要成員包括前省議員邱茂男、“立法委員”邱儀瑩等。邱派是從國民黨地方派系下分裂出來的一股反對勢力,如邱連輝原為張派,邱茂男原為林派。民進黨內的地方派系與勢力也因利益與權力爭奪而發生矛盾。如在1995年“立法委員”選舉中,邱茂男未支持邱連輝的兒子邱子正,導致邱子正落選,雙方出現矛盾,邱派分裂。在1997年的縣長選舉中,邱茂男讓女兒邱議瑩(前“國大代表”)站臺支持蘇派的蘇嘉全,進一步加劇了與邱派的矛盾。

(三)以黑道勢力為背景的政治勢力

屏東縣黑道勢力龐大,在地方社會深具影響力。在李登輝執政後,不完善的民主改革與民粹主義造成黑社會勢力通過選舉漂白進入議會與基層權力結構,造就了屏東縣政壇一股特殊的黑社會新興政治勢力。其中以黑道出身的前縣議會議長鄭太吉最為典型。1990年初,在黑道勢力的支持下,鄭太吉高票當選縣議員,並與張派的郭廷才聯合,當選為副議長。1992年12月,郭廷才當選“立法委員”後,鄭太吉得到郭廷才的支持而補選為議長。鄭太吉成為屏東縣一支新興政治力量後,受到國民黨高層的賞識,吸收鄭太吉加入國民黨。國民黨依靠鄭太吉的黑道力量,支持伍澤元從民進党手中奪回縣長大權。後來,鄭因涉及商人鍾源峰命案而被捕入獄,結束了他的政治生涯。但屏東縣的黑道勢力較為龐大,對地方政壇仍有影響力。

二、地方權力之爭

縣長是權力爭奪的核心。在第一屆縣長選舉中,在地方頗有社會聲望的張山鍾獲得勝利,逐漸形成一股政治勢力。在第二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提名林石城角逐,而張山鍾則爭取連任。在國民黨上層的協調下,張山鍾出任省政府委員,林石城順利當選縣長,在政壇又形成以林石城為核心的一股政治力量,張、林兩大派系從此在地方不斷發展,輪流主導地方政治權力。

在林石城連任兩屆縣長後,張派支持的李世昌當選第四屆縣長,且張山鍾的兒子張豐緒當選省議員,張派勢力再起。在第五、六屆縣長選舉中,張派的張豐緒均獲當選。同時,張派的陳啟峰也進入縣議會,於是張派同時掌握了縣政府與縣議會的大權,張派進入全盛時期。張豐緒在第六屆縣長任期未滿時升任臺北市長。在第七屆縣長選舉中,張派推出柯文福,林派推出陳恒盛展開角逐。由於國民黨提名並支持柯文福,柯文福得以當選。

在第九屆縣長角逐中,林派的陳恒盛在黨內提名中戰勝張派的施孟雄獲國民黨提名,與原屬張派並退出國民黨的無黨籍人士邱連輝展開競爭。結果,邱連輝因其在地方有較高的社會聲望與影響力而當選,國民黨第一次失去執政權。到第十屆縣長選舉,國民黨與張派、林派經一番妥協,進行合作,推出張派的施孟雄同黨外的邱連輝展開爭奪,並奪回執政權。

在第十一屆縣長選舉中,民進党首次提名蘇貞昌角逐漸縣長寶座。國民黨則提名張派的曾永權與蘇貞昌展開競爭。但因國民黨內地方派系鬥爭與不團結,不敵蘇貞昌而敗北,國民黨再次失去屏東縣的執政權。

到了第十二屆縣長選舉,國民黨為了奪回失去的政權,起用出身屏東縣的省政府交通處長伍澤元出馬角逐漸。蘇貞昌則爭取連任。為了派系的團結與選舉的勝利,國民黨極力整合派系力量,加上黑道勢力鄭太吉的大力支持,伍澤元當選縣長,國民黨重新奪回屏東縣的執政權。然而,任職後不久,伍澤元因“四汴頭抽水站工程弊案”入獄,屏東市長黃清漢也爆發貪污案,縣議長鄭太吉因殺人案而被求刑等,國民黨形象受到重挫,埋下了國民黨再次失去江山的隱患。

在1997年第十三屆縣長選舉中,競爭更為激烈,有三黨四人角逐,分別是國民黨提名的曾永權、民進党提名的蘇嘉全、新党提名的陳漢強(後退出)與退出國民黨的李景雯。但主要是為現任“立法委員”的國民黨籍曾永權與民進黨籍蘇嘉全之爭。

國民黨在黨內提名時初步實現了整合,即張派出人競選,林派操盤支持。曾永權的競選總部由林派的老大陳恒盛、“立法委員”林國龍、省議員林淵熙等人主導。蘇嘉全在屏東縣有相當實力,當選過一屆“國大代表”、兩屆“立法委員”,且每次得票均超過國民黨的曾永權。選舉結果,蘇嘉全獲得22.8萬張選票,重新奪回屏東縣執政權。曾永權獲得17萬張選票,較民進黨少了5.7萬張選票。其中,曾永權在32個鄉鎮中,幾乎全軍覆沒。在山地、客家、平地與屏東市四大票源區,曾永權只在山地鄉與自己的故鄉鹽埔鄉小贏。曾永權的失敗說明,人民對國民黨的腐敗與黑道結盟的不滿,失去了對國民黨執政的信任。

在2001年第十四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提名屏東市長王進士與民進党的現任縣長蘇嘉全及無黨籍的李景雯展開競爭。選舉結果,與上屆各勢力得票結果十分類似,蘇嘉全獲得23.9萬票,王進士獲得17.6萬票,王景雯獲得1.7萬票。民進黨繼續掌控最南部屏東縣的地方執政權。

三、地方權力結構的對比

在“北藍南綠”的寺域政治格局下,國民黨在屏東縣的政治勢力全面下降,民進黨勢力迅速上升。不過就基層權力結構而言,國民黨仍占具優勢,泛藍陣營的親民黨、新黨與泛綠陣營的台聯黨等在屏東縣勢力均相對有限,總體講,泛綠實力在泛藍之上。

近四屆縣長權力爭奪結果看,民進党已占居上風,取得三屆,國民黨只當選一屆。在省議會與“中央”級民意代表選舉中,國民黨與民進黨席次相差不大。在第十屆省議會選舉中,國民黨與民進黨各有兩位當選,民進黨籍的分別是邱茂男與曹啟鴻,國民黨籍的分別是林淵熙與餘慎。在近兩屆“立法委員”選舉中,民進黨也逐漸超過國民黨。在1998年第四屆“立法委員”選舉中,國民黨獲得7席中的3席,得票數為15.2萬張,得票率從上屆的49.6%降為37.2%;民進党得2席,得票數為13.4萬票,得票率從43.3%降為32.7%;無黨籍得2席,得票數達12萬張選票,得票率29.4%。其中無黨籍的伍澤元曾是國民黨籍的屏東縣長,後因貪污案被判刑,因自行參選“立法委員”而被國民黨註銷黨籍,但因其地方的影響力而高票當選。另一位無黨籍的蔡豪異軍突起,得益於他是客家人,又是外省人後代,同時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在2001年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中,國民黨減為2席(曾永權,廖婉汝),得票率為18.7%;民進党4席(林育生,曹啟鴻,鄭朝明與邱議瑩),得票率42.1%(17.2萬票);無黨籍1席(蔡豪)。在2000年臺灣領導人選舉中,代表民進党的陳水扁獲得23.9萬票,得票率為46.3%,遠在其他候選人之上,但泛藍之合的得票數與得票率則高於民進黨,分別為27.5萬與53.3%

在縣議會與基層政權中,國民黨勢力仍占多數。在1998年第十四屆縣議會選舉中,在55席名額中,國民黨取得32席,較上屆增加1席,但得票率卻從49.6%降為43.9%;民進党從9席減為5席,得票率17.8%降為13.1%。在隨後舉行的縣議正、副議長選舉中,國民黨林派的老議員程清水當選議長,國民黨的蔡幸爵當選為副議長,說明國民黨仍主控縣議會。在2002年第十五屆縣議會選舉中,國民黨獲得23席,減少9席;民進党從5席增為6席;無黨籍從18席增為26席,程清水連任議長。可見,在縣議會,國民黨席次的下降,民進黨也無明顯的增加,而主要是無黨籍勢力的上升。在1998年鄉鎮市長選舉中,國民黨取得31席中的21席,與上屆持平;民進党從6席增加到7席;國民黨的得票率從上屆的55.3%降為45.1%,而民進黨的得票率從19.3%上升為30.9%。在2002年鄉鎮市長選舉中,國民黨取得17個,民進黨4個,親民黨1個,其餘11個為無黨籍。

總體觀察,若從泛藍與泛綠兩大陣營力量對比看,泛綠佔有優勢。民進黨在屏東縣的支持選票在23萬張上下,得票率為在40%至46%之間。如近兩屆縣長選舉得票數為23--24萬張,2001年縣長選舉得票率為55.3%;2000年臺灣領導人選舉得票數為23.9萬張,得票率為46.3%;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得票數為17萬張,得票率為42%,若加上台聯党的3萬票與7.4%的得票率,分別為20萬張與49%。

泛藍陣營的群眾支持選票波動大,在重大單一選舉中,得票數在17萬至27萬之間,得票率在40%至53%之間。如在2000年臺灣領導人選舉中,泛藍得票數為27.5萬張,得票率為53.3%;在近兩屆縣長選舉中,得票數為17萬張左右,2001年得票率為40.6%。但在複式區域選舉中,得票數與得票率較低,如在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中,得票數近11萬張,得票率為26%。

中國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loky 的頭像
    gloky

    葛洛奇

    glo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