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規劃「初見成效」 地方壁壘成阻礙
【本報廣東新聞中心記者唐苗苗廣州26日電】記者從今日召開的珠三角地區貫徹落實《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工作會議上獲悉,目前廣東打造的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經濟圈成效初步顯現,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不過,廣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朱小丹也指出,地方行政壁壘仍是制約珠三角一體化的主要因素。
廣東省高層及珠三角九市領導官員今天匯聚深圳,再次研討珠三角經濟圈發展工作。官方透露,《珠三角規劃綱要》實施一年,已見「初步成效」,其中粵港澳合作「更重實效」,上月國家派出的專門督檢組對此予以肯定。
朱小丹介紹說,珠三角地區一體化進程正明顯加快,以廣佛同城化為示範,編制了基礎設施、產業佈局、城鄉規劃、公共服務和環境保護五個一體化規劃。同時,廣東大力打造的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經濟圈成效已初步顯現。
他說,三大經濟圈主要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對接、產業協調發展、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同城化等方面取得進展,如廣佛肇已實現年票互通、深莞惠三地互建產業基地等,珠中江三市也已展開了在「通信同城化」、「年票互認」、「飲用水同網」三個方面的專項合作。
不過,朱小丹也指出,融合中也遇到行政體制上的難題。他說,在跨界產業佈局調整、環境保護與治理方面,由於涉及財政體制和地方利益,協調推進的難度大,地方行政壁壘仍是制約珠三角一體化的主要因素。他還指出,經濟圈的合作協議落實執行力不夠。
推行一體化關鍵:打破地方壁壘
在《規劃》實施過程中,推動政策的主體是各級地方政府,而推行一體化的關鍵則是打破行政壁壘,這是推行《規劃》中的難點。上海社科院城市化發展中心主任、研究院博導郁鴻勝(見圖)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各地方須對地方利益、部門利益和各自為政有充分認識,將區域利益看作是最高利益甚至國家利益。事實上,對《規劃》進行解讀後便可發現,規劃的政策設計本身就是一個經濟利益的協調過程,只要認真執行好《規劃》,便不存在行政壁壘的問題。比如此次提出的實行生態補償機制,實際上就是要求下游城市補償上游城市,這個機制本身就是跨行政區劃的。
三級運作保障《規劃》實施
有學者認為,《規劃》實施缺少一個強有力的行政主體推動。郁鴻勝則認為,長三角是區域性的經濟體,而非行政區,因此在《規劃》實施過程中,不應該以行政區的命令來主導,而應完全按照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則。
但在中國目前的環境下,仍當實施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方式。郁鴻勝介紹稱,目前長三角內部採取的是三級運作、統分結合的方式。第一級是由三地一把手形成的定期會議協商機制,第二級是副省級的區域協調機制,第三級則由各省的專業管理部門組成。每年都會進行一次各級協調機制的溝通交流。
郁鴻勝認為,在去年國家批准的《指導意見》中,僅提出長三角應成為世界先進製造業的基地。在這次《規劃》中,結合關於中國發展方式的轉變,提出了服務業與製造業同步發展的戰略要求,因此在《規劃》中增加了將長三角打造為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中心的內容。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