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對於台獨意識在兩岸關係的挫敗之下,蔡英文所代表的所謂「新民進黨」,其力量來源在於一貫的形象,這是過去所沒有的,同時兼顧國內政事、國際關係、兩岸關係,以及以往最難統合的台獨及本土意識的昂揚,這不論是過去的民進黨或者是與台灣人共生的國民黨均難纓其鋒的。

 

不論蔡英文是不是投入選戰,五都的選舉都被認為是二0一二總統大選的前哨戰,只是蔡英文的參選把調子再拉高,五都候選人聯手造勢,的確讓民進黨的氣勢如虹,合作、團結形象新明,尤其是主席、秘書長皆披掛上陣,突進國民黨陣營的重點戰區,一時間果然有「精銳盡出」的觀感,這確實給國民黨帶來極大的壓迫,民進黨員大部分對年底的選戰樂觀其成。

反觀國民黨的五都候選人,從未經歷民進黨的難產經驗,儘管過程順利,但是出台的人選反倒給人一種中央空降、一意孤行下的專制形象,與民進黨用難產的形象營造為黨負責的「犧牲」,國民黨的五位候選人更像只是被欽點的戰將,而不是真正符合地方上引頸期盼的未來領導者。更何況有幾位來是面臨已連任跟拼連任但政績乏善可陳的,國民黨的這次佈局儘管出台迅速,但是光芒以然被民進黨的「御駕親征」、「將士用命」給蓋過去了。

南方朔先生的一篇文章,恭逢其盛地點評了這樣的組合與其背後蘊含的政黨形勢跟較量情況,並大膽預言了未來的結果除了國民黨保三及格外,剩下的可能性只有二三、一四,甚至是全盤皆墨,同時也因為這場五都選戰的結果不理想,連帶馬英九本人的政治泡沫化,其理想中的二0一二連任之路也幾乎跟他「沒有關係」。其實就其文章分析,不必等到選戰結束,未來國民黨要能夠獲選下一任總統,似乎也必須與馬英九及其中國政策作切割,因為五都選戰只是個風向球,真正引領國民黨衰敗的還是馬英九及其幕僚,與其說國民黨大勢已去,不如說國民黨目前雖面對外患,然而真正致命的還是馬英九這個「內憂」。與其說點評了五都選戰的趨勢脈絡,不如說這篇文章還是維持其一貫的打馬。

大話新聞也有拿這篇替民進黨報喜的文章來大做文章。不過節目中的名嘴大部分還是糾正南方先生對於「新國民黨」的看法,認為國民黨從來就沒有真正改革過,尤其是之前輩宣判因賄選而當選無效的幾位中常委、立委,並沒有開除黨籍,雖然對於黨內雷厲風行的祭出罰則,要查禁任何請客、送禮的選舉歪風,但是在這批確定無效的中常委及立委面前,極為諷刺。但也有來賓認為南方先生意有所指,認為「新」的國民黨是個被馬英九切割的七零八落的僅存「碩果」,與過去的國民黨大不相同,所以才有所謂的「新」,言下之意,正是那個以馬英九為中心在黨內的鬥爭結果,反倒讓國民黨喪失了活力與競爭力。

南方先生文章引人入勝之處正在於那個「 新」字,但是一個「新」字引來兩極的評論,在民眾心中恐怕也有一把尺可以量。國民黨果真新了嗎?民進黨果真新了嗎?如果民進黨不新,那麼國民黨會不會贏,如果國民黨不新,民進黨會不會輸,南方先生點出了台灣政治形勢的普遍感受到的新鮮、變動的氣氛,但是顯然肯定的是民進黨的改變,對於國民黨的改變反倒有所失望。但是如果把南方先生打馬的論調在拿出來看,這種變化之論恐怕又意有所指。

贊同南方先生談國民黨變動的,理應是根據南方先生不斷描述一個與地方切割的黨中央,迷戀文宣攻勢,而忽略了以往國民黨慣用的組織戰,尤其是在地方選舉上極為重要的地方基本票源的鞏固上。這種作法也擺在五都候選人的提名上,地方一度傳來錯愕、反彈的聲浪,同時在國民黨內部對這位擅長文宣、不善人際交往的操盤手恐怕也是略有微詞,這在國民黨近期來是始終不絕於耳,甚至認為此人才是真正的地下閣揆,地位與馬同,聯手架空正宮閣揆。這一連串的形象表明一個只有頭,但是手腳都被刻意斬斷的四不像,終將在地方選舉上行動不便。

反對者認為儘管國民黨內部的這種情勢變化了,但是也只是換湯不換藥的老國民黨,原本國民黨就是一個內部鬥爭景象奇麗非凡的骯髒環境,這種通過斬斷手腳的黨中央並沒有什麼特別,不過歷代以來不停鬥爭的再一次翻版。同時因為國民黨在黨產與賄選,以及在中國政策上的共同原罪不除,所謂的國民黨還是一如既往,根本沒有什麼新舊之別。相反的,從國民黨內部本土勢力的退出,與其說這個國民黨是新的國民黨,不如說,那個在李登輝之前的蔣公時代的原始國民黨根本復甦了。換句話說,所謂的「新」其實是對李登輝以來台灣意識膨脹下轉型的國民黨的一種錯覺,反倒忘記了那個在蔣氏父子時期的真正國民黨。

正是因為從李登輝以來的台灣意識膨脹,才促國民黨的轉變,不只表現在國民黨中央,也表現在國民黨對待地方派系的手法上。南方先生文中所提的「藉由特權的分享與下放」,扶植地方派系來根本掌控地方的守法是古老國民黨的慣用伎倆,到李登輝任上開始,黨中央與派系之間的省籍共生關係才被突顯,這是國民黨在民主化浪潮上的銳意轉變,但也是由強轉衰的關鍵時刻,因為不論如何強調共生,只要一遇到省籍情結與中國立場,就必然破功。這種情況直到民進黨出現搶佔了台灣意識的發言權之後,國民黨更沒有力量與之對抗,因為先天上的血緣弱勢,讓它必須在這個議題上用另一種方式跟民進黨搶攻。其實南方先生所謂的「新」,不如說是恢復過去。

民進黨仰賴台獨的奶水得以茁壯這種說法其實是與歷史不符,但是卻是有極為緊密的關係,所以民進黨可說是成也台獨,敗也台獨,所以必須要用「台灣意識」來加以包裝,降低其敏感性。但是睽諸過往,民進黨在黨外時期,並不是以本土作為最根本的論述,反倒是透過對國民黨的一黨專政的控訴,要求政治民主的聲浪迎娶人民的信賴,他們打出清廉執政以及政黨輪替的清新形象,替他們贏得了兩千年的總統大選,但是在二次政黨輪替的過程中,台獨卻扮演著扼殺民進黨生氣的角色,隨著陳水扁的貪腐與台獨基本教義的奉行掛勾之後更為明顯。

因為台獨本來就不是連結黨外的根本因素,也許本土意識掌握政權的呼聲可能與此有連結,但是台灣獨立卻是具有更激進的意味,在民進黨及台灣都認為那只是少部分人的言論,同時具有「營利」的作用,並非全然代表著與台灣人民有共同利益。同時台獨的意識更具有煽動族群對立的省籍標籤效用,只是對於站在與外省人極端對立的一方可以發揮作用,但是對於省籍之間模糊的第二代與部分台灣人而言,台獨並不一定就是他們處理政治事務的最高方針,他們寧願用更加務實、具政策面向,以及對選舉有更多的接觸、討論,跟客觀思維評斷的選舉文化,這群人並不一定會傾向於那個可能與台獨切割不清的民進黨,但也不見得非排斥那個與地方盤根錯節、只重視地方組織動員,為選舉而選舉的國民黨不可。

南方先生看到的國民黨的「新」固然是有種對李登輝時代那種共生的眷戀,抨擊以馬英九及其幕僚為核心的決策中心,所以他選擇避開馬英九,避開與其共通生氣的一般學人,這自然意味著馬的決策思維窄化及專制化,但是這是不是意味著國民黨在地方組織上就全然放棄耕耘恐怕也不一定。贊同的人只看到南方先生對國民黨的描述,但是沒有看到南方先生的諸多錯覺,不僅在選擇以李登輝以來的國民黨為國民黨,也在於把黨中央的鬥爭結果放諸四海皆行。黨中央的決策專制,排擠掉地方上原本的派系,但是這是過度同情失敗者的嘴臉,實際上而言可能出現的是另外一批更忠誠的親馬地方,畢竟馬還是握有行政資源最豐的人,除此之外,也可能國民黨掌握另外一套選舉策略,雖然趕盡殺絕地方,但是地方選舉的骯髒確實也是國民黨必須要丟棄的包袱。

因為南方先生把黨中央的專制與實際政治上的專制給混然一談,這根過去的民進黨所要抨擊的同樣,但同時也是民進黨今日為人所詬病之處,黨內的專制與政治上的效率是國際有目共睹,但是我們要攻擊的是政治上的專制,而不是還象過去黨外時期那樣,把國民黨與政府綁在一起,認為攻擊國民黨、改革國民黨,就是攻擊政府,改革政府,朝野惡鬥多半來自這種錯誤的認知。因此看到南方先生把國民黨的專制化,將會反映在未來的政治局勢上,並認為這會是國民黨的敗因,恐怕多半是帶有這種混為一談的錯覺,因為國民黨確實因為為了籠絡台灣本土而不得不「轉變」成一個與本土派系共生的新政黨,但是卻也因為這樣種下了賄選、骯髒的基層選舉形象,如今恢復過去,雖然被認為可能重回專制陰影,那更可能是同樣的錯覺使然,更忘記了雖然在基層選舉上失利了,但是相對的乾淨的國民黨選舉形象,難道不也清新宜人嗎?而即便成功的民進黨,難道不會也是重演賄選歪風,政治活動跟政黨其實有密切的關係,但還不至於是連帶關係,可以連帶推論。

在這個新舊爭論之間,其實反對者比起贊同者有更深刻的、長遠的觀察功力,才會獲得這樣的結論。但是南方先生的「新」,確實還是要給他一個明確的意有所指,雖然南方先生通篇文章裡頭,很明顯的對於國民黨的「新」是貶抑多於褒,同時也是因為與民進黨的「銳意革新」而突顯,因此與其說國民黨翻新了,不如說在民進黨的轉型下,看國民黨的樣子也變了。因為從陳水扁以來的民進黨,一度跌入股底,在不如從兩千年以來那樣的意氣風發,國民黨的狂妄與強大的形象,不僅在總統、國會一把抓,也在於對中國政策的銳意突破,民進黨與其說擔心這樣的台灣局勢被中國套牢了,不如說是當國民黨放棄與共產黨為敵時,民進黨將會失去政治版圖與資源,而只剩下台獨可以操作跟利用,但是明顯的是一旦只剩下台獨可以利用的民進黨,勢必也不會有多少政治空間。

真正改變台灣政治氣氛的不是民進黨與國民黨改變了,真正改變了的是從民進黨以來就不停升溫的兩岸關係,蔡英文接下的是一個在兩岸關係升溫但是國內政治台獨幾近的環境底下,國民黨作山觀虎鬥、坐享其成,但是民進黨內部勢必要為這種人格分裂付出代價,蔡英文選擇在這個時節接下黨主席,早就注定這會是民進黨轉型的重要契機,只是不論是美麗島或者辯護律師團,每個人都曾經碰觸過這件事,但是為了打擊國民黨時的省籍操縱手法,致使他們沒有人能夠在這個轉型的時刻,放棄自己過去的立場,尤其是謝長廷,在總統大選中,與其說輸在陳水扁的包袱下,不如說民進黨是用轉型時的柔弱,去對抗始終以逸待勞的國民黨,國民黨真的贏了嗎?從最近幾次關於ECFA的反彈聲浪,與五都選戰的氣勢觀察來說,國民黨在消費民進黨轉型上已經利多出盡。

尤其在蔡英文已九十以上的得票率打擊尤清,儘管尤清本身並不足以代表任何民進黨內部的聲音,因此這種壓倒性勝利必須持保留態度,但是不可否認的,蔡英文的勝選正在於當年被中國政策打倒在地上的民進黨已經慢慢度過,尤其當民進黨員能夠接受黨主席與中國的對話時,整個民進黨內部的政治氣氛,早就不同既往。

因此面對可以正常說話的民進黨,國民黨與其還在那邊用模糊、閃爍其辭的方式擔心自己的中國政策會傷到台灣民眾的心,不如將自己的政策明白的說出來,因此從這個角度上來看,龐雜的國民黨如果恢復成過去那樣較具有執行力與跟堅定決策中心的強勢,反倒是一種較有利的情況,畢竟過去的台灣人期待的政府形象是一個強勢但是尊重民意,畢竟從李登輝以後,對於強人政府的期盼似乎又死灰復燃,從上屆立委跟總統選舉上來看,確實如此,國民黨能夠大勝民進黨,不只在貪腐,而在人民希望一個穩定且自主性強的政府來妥善安排不能再拖的兩岸關係時,一個「準備好了」的國民黨跟還在要不要台獨的民進黨之間,顯然天差地別。當時的「準備好了」不只是喊給拼經濟聽,也同時喊出正常的兩岸關係。

只是這個天平卻在強勢的馬英九政府底下又硬生生恢復平衡,因為國民黨的弱勢不為,啟用一大堆只會耍嘴皮子,但是作勢荒腔走板的蛋頭官員,反倒讓整個強勢、大有為的政府期望順見破滅,馬英九認為兩岸關係解凍不只是客觀情勢,在台灣人民心中也獲得主觀核可,更認為在拼經濟的外衣底下,可以讓人民安心、相信他的「保證」。可是兩岸關係還是敏感的題目,因此如果政府不能夠在國內外各方面有相互輝映的大有違印象,只是在兩岸關係上做出一些「特立獨行」大膽行為,絕對不會有任何一個人會相信在一個軟弱的政府,在處理這種國際事務時能夠有多大的主導權。同時在這段期間,不停爆發的社會弊案,失業率、少子化、租稅不公、房價大漲,人民看到未享其利,先蒙其害的印象烙印已深,如何還能夠相信一個國內問題都處理不當的政府,能夠在接受更多複雜的涉外問題。

這個環境底下,正是民進黨重新站起來的時刻,一方面在於黨內部的口徑一致,只要再度凸顯出政府在國內的軟弱與對中國的冒進,那個國民黨賣台的形象不言可喻,同時會把國民黨這個外來政黨的形象與中國越結越深,同時那個拼經濟的預期是在未來,只要強調目前的生活困頓,更可以把國民黨那種只要成功不擇手段的欺瞞、拐騙的形象再添一筆。其實這個時候,不論民進黨是不是還必須考慮著台獨的感受,基於更現實的考量,為什麼非國民黨不可的聲音會越來越大聲,同時會自動把台獨的聲音也統合進去,一個由本土代表的政黨跟政府,才是具有與外溝通、談判的正當性與立場,國民黨在這個時候,在ECFA上的吃鱉,不只是來自於自己執政的軟弱不當,也在於那種被認為是與共產黨互通款曲的嘴臉再度浮現人的心中。

民進黨的沈潛,以及國民黨的錯誤用人施政,還有「大環境」的逼迫,確實造成另一波政黨輪替的呼聲,但是這種政黨輪替卻又與以往不同,過去是基於對政治民主的追求,連帶有台灣意識的膨脹,但是後期是因為台灣意識逐漸壓過了對於政治運作的標準要求,反而戕殺了台灣對於本土政權的信賴跟肯定。但是經過國民黨再次執政的經驗,這次的政黨輪替將會以對本土政權的追認與更理性看待的特徵誕生,由於上一次的政黨輪替代有台灣人揚眉吐氣的得意忘形,同時在面對現實的國政問題時,理想與實際的互相折衝跟摩擦,終導致陳水扁與民進黨的人格扭曲、分裂,在政治運作上莫衷一是、荒腔走板,民進黨員各執一方山頭的爭權嘴臉,進而失去政權。但是經過對於台獨意識在兩岸關係的挫敗之下,蔡英文所代表的所謂「新民進黨」,其力量來源在於一貫的形象,這是過去所沒有的,同時兼顧國內政事、國際關係、兩岸關係,以及以往最難統合的台獨及本土意識的昂揚,這不論是過去的民進黨或者是與台灣人共生的國民黨均難纓其鋒的。

 

這就是南方先生大力推崇的「新民進黨」,比起過去紛亂的惡鬥、鬆散,現在的民進黨確實較以往團結,同時連任的蔡英文主席地位鞏固的形象確立,更讓外界接受一個新的民進黨終於出台了。但是這種結論,卻仍然有保留空間,南方先生不僅用新的民進黨在地方上的氣勢,同理推論一個新國民黨呈現出必敗的格局,也用這個必敗的新國民黨,來看待一個必勝的民進黨,必然勢必勝的。其實看完南方先生對整個新民進黨的描述,其實也是全體台灣人對民進黨轉型的共同觀感:蔡英文,通過與馬英九的辯論抬高身價,從二00八年以後,不斷從矛盾中一路統合的新民進黨,從一個沒有人願意接下陳水扁搞爛的攤子,蔡英文的新,不只在於他不同於與陳水扁相關的天王,更在於他從上屆總統大選民進黨失利之後,不停扮演民進黨轉型的領袖角色,不論轉型的過程與蔡英文的關係是否深刻,但是對蔡英文來說,與其說作為黨主席,不如說成為民進黨新生代的代表要更能說明蔡英文能夠大敗尤清的原因:尤清不僅是過去的民進黨員,同時又重新拿起那個民進黨的黨綱,這對已經在轉型一段落的民進黨而言,尤為不合時節。但是對個人的崇拜,或者民眾觀感的轉變,並不能代表整體政黨確實也跟著轉變,這同樣也是南方先生在描述「新民進黨」的錯覺,不過,比起新國民黨,新民進黨不容分說都是對選情有所幫助的,自然也沒必要去多加闡釋。

民進黨所謂的「新」或許不應該把目光僅僅膠著於人物上,因為那就像國民黨一樣,很有可能只是新瓶裝舊酒,只是現在外界對民進黨的觀感以全然翻新,更應該對於民進黨現下的成員做檢視,民眾對民進黨新形象的期盼,是不是能夠在這批人身上獲得彰顯,而不是認為換了一批人,就代表一個新的政黨誕生了,因為在這個環境底下,很有可能是像南方先生一樣,基於對國民黨的失望,進而對民進黨有過度的熱情與期盼,甚至認為不論是什麼人盤據民進黨,都將代表一個新政黨,但是這種樂觀的推論是有欠周詳。尤清的落敗,而且是慘敗,對於「新民進黨」的擁護者而言,是必然的結果,並歡欣鼓舞,但是從尤清的政見與整體民進黨發展的歷程來看,這樣宛如新生的政黨卻有點薄弱、現實又不近人情,對於老黨員的棄若敝屣,在這次五都候選人的提名上,對於天王的冷淡處理,看到的是一個亟欲跟民進黨過去的歷史作切割的「新政黨」,今天又看到推出一個消費美麗島事件的競選影片,但是坐在現場的美麗島人,又豈止是蘇貞昌跟陳菊外?

遠離謝長廷與游錫堃,近乎游離狀態的呂秀蓮,或許他們都跟被民進黨視若瘟神的陳水扁有很大關係,所以必須被冷處理,但是對於民進黨而言,這群人確實貢獻過不小的心力,如果這些人不被妥善的安置,而是始終被所謂的「新民進黨」給擋在門外,黨內同胞像是關起門來開同樂會一樣,只是看到形象更強的同志互戕,黨同伐異,也許民進黨團結了,但是實際上卻是在萎縮的情況下,變成一個小型的俱樂部,這並不是過去那個雖然派系惡鬥,但是卻更充滿奇麗紛陳的多元形象,民進黨的重新站起,不應該是選擇用環境的大勢所趨,而藉此與過去具爭議的部分做切割,塑造一個具有政治潔癖的「新政黨」,而更應該突顯出一個能夠反省,願意帶著過去的負面形象,重新打拼的形象恐怕更為珍貴,這是個民進黨大好的局勢,但是不是因為政黨轉型成功,而是外在的環境讓這個政黨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把過去那個左右搖擺、矛盾的人格給統合起來,與其在這個時節上充分打造新的人物跟新的政黨,不如藉這個機會用新的民進黨將過去受爭議而出走的天王重新拉回陣營,這樣的政黨,才真正帶有「新」的特徵與價值,只是濫用局勢,及藉由表面的走馬換將,其實對於民進黨本身的轉變多少還是有限。更何況,同樣是天王,同樣是走過美麗島的人,為什麼謝長廷、游錫堃、呂秀蓮被冷落,而蘇貞昌跟陳菊能夠留下來,為什麼天王在等候徵召不被尊重,有些人可以主動提出請求並任意更動佈局卻又被事後追認,這種差別待遇跟選擇性接納、放棄,果真是一個新的政黨該有的氣度與形象,這反倒更像是一個私鬥過後的產物,只是因為在這個轉移國民黨失落情緒的大好時局裡,顯的光彩奪目,但是卻仍然有些陰影存在。

南方先生的「新」是為了預言年底的選戰而點出,為了預告年底的民進黨勝而國民黨衰敗,為了解釋這箇中的源由,只有通過讓兩個政黨都各自轉型、變化,才能說明為什麼台灣人民從讓國民黨把持總統、國會兩大權的充分信賴,轉移到民進黨這邊。光是說民進黨變了,並不足以就代表國民黨無法抵擋其年底的攻勢,所以也必須讓國民黨也變動,才能夠說明國民黨將敗,同時將會敗的一塌糊塗,為了讓民進黨贏的漂亮,所以必須突顯出民進黨的蛻變形象,只是不論怎麼說,這個看起來像是描述轉變的過程,更像是為了讓自己的預言更有說服力而做的大膽假設,至於是不是真正變了,或許還有待檢驗。同時,應當注意到的是南方先生的感受恐怕與諸多民眾一樣,確實受到這波樂觀情緒的歡欣鼓舞,其與蔡英文抬高選戰層級有關,而這種把五都選戰與馬英九直接掛勾,也將會是五都選戰脫離地方選舉形式的重要關鍵,打馬如南方先生,怨馬的台灣民眾自然也會將這波情緒轉移到每個五都的國民黨候選人身上,同時也將唯一民進黨裡頭新形象的蔡英文,同步傳染給其他四都的民進黨的候選人身上。因此,蔡英文的參選不僅鼓舞了士氣,更在選舉語言上描述成一個「轉型的民進黨」對抗「馬英九統領下的國民黨」,藉由民眾對新的期盼與對馬英九的失望的情緒,來助長民進黨在選戰中的氣勢,這才是蔡英文真正令國民黨感到難以應付的地方。王金平特別強調,五都不可偏廢,正是因為蔡英文的參選從來就不是把關鍵擺在兩個北市,而是把選戰層級拉台到國家政權選舉上,而事實上也是如此,五個重要的直轄市,也幾乎等同於國家領導權的競爭,只是把眼光放在兩個北市,不只資源被瓜分,同時也會讓國民黨在陳述國家政策與立場上失了先機。

這種「新」的氣氛很吸引人,也很容易炒熱跟動員,就跟公投的效應是差不多的,但是這種對「新」的渴望卻是建築在對「陳舊」的揚棄上,就像投票一樣,一拍兩瞪眼,真的能夠解決問題嗎?同時為了達到「新」的要求,自然得對過去毫無保留的攻擊或放棄,但是這些對於一個延續的社會而言,都是一種割裂與傷害,同時造成對立的兩造,而所謂的新、舊又何嘗不是有心者利用時勢來排擠異己的慣見手段,尤其在人心思變的氣氛下,更容易被籠統的蠻混過關,對於「新」熱情,往往很難冷靜下來,就像楊文嘉在節目上說的「宗教狂熱」,為了求新、求便,難道就不會像抨擊馬英九一樣,為了在兩岸關係上求新、求變,而帶來很大的驚慌與疑懼,同時造成更加尖銳對立的兩方人馬。今天的民進黨就是善用這個兩造對立分明的情勢,將兩造打成新與舊的差別,就像兩千年時,陳水扁高舉的政黨輪替般的令人迷惘與狂熱,但是結果是更長久的朝野惡鬥,與內部不和諧鬥爭動盪。或許今天的民進黨與過去不同,更加成熟,但是不能忘記的是民進黨仍是民進黨,有其不可忘記的傳統痕跡,不論是好的、是壞的,只有概括承受,才是一個具有反省意義的「新」政黨,只是透過切割、去蕪存菁,與刻意切割,恐怕「新」的意義是及其表面而毫無價值,底下有更多的恐慌與壓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lo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