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西方知識界重要事件綜述
哲學在線 http://philo.ruc.edu.cn/pol04/news/p_news/abroad/200407/32.html
國際著名學者發出反戰呼籲
今年西方知識界最為重要的事件,是針對由美英主導的攻擊伊拉克的戰爭所發起的反戰運動。其中以德國思想家哈貝馬斯(J.
Habermas)和法國哲學家德里達(J. Derrida)的連署聲明尤為引人注目。兩位大師級的學者在知識論和思想傾向上有著長期而深刻的分歧與爭議,為學界所共知。但在反戰問題上卻達成了高度共識,並發表聯合聲明——《戰爭之後:歐洲的重生》,於5月31日同時發表在德國的《法蘭克福彙報》和法國的《解放報》上。哈貝馬斯和德里達強調,應當在歐盟(首先在以德法聯盟為主軸的“核心歐洲”)形成新的認同與共同的價值理念,使歐洲能夠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影響,以抗衡美國的單邊主義霸權政策。
這個聲明顯然是事先策劃的知識界聯合行動的一部分。在同一天,歐洲主要報刊《新蘇黎世報》(瑞士)、《共和報》(義大利)、《國家報》(西班牙)、《南德意志報》(德國)以及《斯塔姆帕報》(義大利)分別發表了穆希格(A.
Muschg)、艾柯(U. Eco)、薩瓦特(F. Savater)、瓦蒂莫(G. Vattimo)以及羅蒂(R. Rorty)等五位著名學者與作家的文章,一致呼籲加強歐洲與聯合國的作用,反對美國的霸權政治,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基礎上尋求世界和平與發展的理念與政策。
實際上,西方知識界的反戰運動早在年初已經揭開帷幕。今年二月,薩義德(E.
Said)在《異見者之聲》發表文章《偽善的紀念碑》,德國《時代週刊》更以大量篇幅發表羅蒂、巴特勒(J. Butler)、德沃金(R. Dworkin)、馬格裏特(A.
Margalit)和魏得伍德(Ruth Wedgwood)等著名學者的文章,對隨時可能爆發的戰爭就其道義和法理的正當性提出強烈質疑,對美國的全球霸權戰略作出尖銳的批判。而在5月31日之後,包括齊澤克(S.
Zizek)在內的歐洲著名知識份子,繼續對伊拉克戰爭所引發的政治與道德,國際秩序與歐洲前途等問題發表論述。當然,也有來自左翼和右翼知識份子對這場反戰運動的理念、話語方式和實踐效果提出了各種異議和批評。但毫無疑問,有如此眾多的來自不同國家和不同學科領域的著名知識份子參與,這場討論就其影響力而言,是近10年來國際知識界對公共政治問題一次最重要的介入。
斯特勞斯學派與美國右翼勢力
美國政府在911事件之後的先發制人戰略,以及後來對伊拉克的戰爭,遭到知識界越來越多的批評,公共輿論中對政界的右翼保守勢力的質疑也越來越強烈。而當傳媒追根溯源,查詢華盛頓強政要的思想譜系,發現許多強硬派政客都師承已故政治哲學家斯特勞斯(Leo
Strauss)。話題肇始於《紐約客》資深記者赫什(Seymour Hersh)在5月6日發表的一篇文章,其中特別指出,現任國防部副部長伍夫維茲(Paul
Wolfowitz)等布希當局的政要,在制定外交與國防戰略中深受斯特勞斯派思想的影響,形成了精英主義、反民主以及單邊主義政策為特徵的新保守主義政治。這篇文章發表後,《波士頓環球報》和《國際先驅論壇報》等報刊緊隨其後,引起一系列的後續報導與評論,使斯特勞斯派與美國保守主義的關聯問題也就成為知識界一個爭論的焦點。
此前鮮為人知的加拿大政治理論教授卓瑞(Shadia
Drury)在討論中成為熱門人物,頻頻接受媒體的訪談。她曾發表三本涉及斯特勞斯著作,其中1997年出版的《斯特勞斯與美國右派》,著重分析了斯特勞斯在思想淵源和師承脈絡方面如何經過由智囊組織向政府機構滲透,促成了美國新保守主義政治的興起,並在近年獲得了支配性的地位。許多學者贊成與附和卓瑞的看法,更有少數學者進一步認為,新保守主義一次有預謀、有組織、經過精心策劃來改變美國民主政治的思想與政治運動。但也有學者認為,應當將斯特勞斯本人的思想與學術研究與新保守主義政治區分開來,兩者的關聯完全是杜撰的,至少是猜測性的。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Harvey
Mansfield)在國家公共電臺(NPR)組織的討論中,與卓瑞發生嚴重爭議,批評卓瑞的觀點完全建築在對斯特勞斯思想的浮淺闡釋與誤讀曲解之上。目前這場爭論還在公共知識界持續,同時,也在政治哲學領域中推動了對斯特勞斯理論的專業研究。專家一般認為,斯特勞斯對民主政治、現代性以及國際秩序的看法,遠比公共傳媒所介紹的流行意見更為複雜而深刻。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