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5年西方知識界重要事件綜述



6. 女性主義風潮再起



 



  2005年初,美國哈佛大學校長勞倫斯·薩默斯在一次經濟學會議上發表演講,其中提到了一個“科學假說”:性別之間的先天性差別妨礙了女性在數學方面獲得傑出的成就,這番言論立即引起軒然大波。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南茜·霍普金斯當場退席,隨即美國各大報紙紛紛發表評論,指責這是性別歧視的言論,甚至有人要求薩默斯引咎辭職。薩默斯起初接受採訪時仍堅持自己的觀點:男女之間存在先天性差異,這是可能的,可是人們寧願相信男女表現不同是社會因素造成的。但他也承認,他的這一觀點需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在輿論壓力下,發表道歉聲明,保住了校長的職位。但也有評論持不同看法。哈佛著名政治哲學家曼斯費爾德撰文指出,這場風波完全沒有涉及任何科學證據和理性的爭論,而只有女性主義的“政治正確”主導了一切,使得女性主義者絲毫不願意考慮是否存在某種可能——女性在數學方面有先天的弱勢,對此任何要求證據的人已經被看作對女性構成了傷害。曼斯費爾德認為,我們需要女性主義,但不是這樣的脆弱和具有虛假獨立性的女性主義者,而是一種更愛好自由的新的女性主義。類似地,南加州大學著名法學與政治學教授蘇珊·艾斯瑞奇(Susan
Estrich)發動50名婦女聯暑簽名,抗議《洛杉磯時報》發表的《女性思想家到哪里去了一文》,並在電子郵件中以威脅性口氣,要求評論版主編麥克·金斯雷(Michael
Kinsley)發表這份抗議書,在金斯雷以不接受訛詐(blackmail)為由拒絕之後,艾斯瑞奇投書其他報刊,隨後報刊公佈了艾斯瑞奇與金斯雷之間有關的全部電郵通信,其中艾斯瑞奇咄咄逼人的言辭令人驚訝。《洛杉磯時報》的一位女性專欄評論家發表文章,稱這是美國“女性主義的歇斯底里”。



 



  7. 言論自由與“政治正確”



 



  與言論自由問題相關的另一風波涉及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種族研究系主任沃德·邱吉爾(Ward
Churchill)教授。他在三年前發表的一篇文章對911襲擊事件做出評論,其中將紐約世貿中心的遇難者與納粹戰犯艾希曼(Adolf Eichmann)相提並論,稱他們是“小艾希曼”,認為他們是美國政策的一部分,而正是這種政策導致了仇恨以及恐怖襲擊的報復。而他說這些“小艾希曼”自願地服務於這個政體,但沒有對它的行動及其後果擔負責任,因而並不是無辜的。這篇文章本來並不引人注目,但今年1月他受到紐約州漢密爾頓學院的演講邀請,遭到數百名911襲擊遇難者親屬和消防隊員的抗議。1月31日,他辭去了種族研究系主任的職務。他在辭呈中寫道,目前的政治氛圍讓他無法代表種族系、文理學院和科羅拉多大學。校方接受了他的辭職,並表示依照憲法邱吉爾教授擁有表達政治觀念的權利,但他的文章“讓我們和公眾都感到震驚”。媒體在此風波中又披露了他的某些更為偏激的論調,他曾在去年接受一家雜誌採訪中,說美國可能需要更多的911襲擊。科羅拉多州大學是公立學校,在許多市民要求,州長歐文斯要求科羅拉多大學考慮解雇這名教授。許多知識份子就此展開發表文章,辯論自由權利及其限度的問題。



 



  8. 美國主流報刊開展階級問題討論



 



  今年夏季,《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就美國當代的階級問題和社會流動問題發表了一系列討論文章。討論圍繞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移民、宗教、婚姻和文學等方面展開,使“階級意識”重新成為熱門話題。有作者在討論中指出,社會階層的自由流動一直是美國的一個神話,而舊的階級界線似乎也已經被消費生活的表像所抹去,美國的階級意識和階級語言開始消退,但階級的差別沒有消失。實際上,近30年來美國社會的階層流動不是更自由了而是更困難了,美國人正生活在一個不平等性急速加劇的時代。也有論者指出,財富與階級是事關權力的問題。階級與其說是關於生活方式或消費時尚,不如說是事關“誰有權做決定”的問題,這包括決定大多數無權者的生活。富有者使用自己的各種權力維護他們的特權生活,讓社會為此付出代價。軟弱的民主反對派所鼓吹的“自我成就”的神話只能使普通百姓吞咽右翼的苦果。因此,階級是重要的,階級意識也同樣重要,必須認識到,社會的、政治的和經濟的權力是階級問題的關鍵。



 



  9. 英國歷史學家大衛·歐文在奧地利被捕



 



  大衛·歐文(David Irving)畢業於倫敦大學,是英國最受質疑的歷史學家,其著作與譯作多達30多種,主要集中於有關納粹德國與二次大戰歷史研究的領域。歐文自己以及少數新納粹主義者將他標榜為“我們時代最為勇敢的”的反潮流歷史學家,而大多數人認為他的所謂研究著作充斥著對歷史事實的蓄意歪曲。他長期以來否認納粹大屠殺的暴行,聲稱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毒氣室完全是虛構的。在《希特勒的戰爭》一書,他認為希特勒直到二戰後期都不知道對猶太人的大規模迫害,也沒有證據顯示曾施行過所謂的“終極解決”方案。所有迫害行為都是下屬所為,而且其規模遠比現在主流看法要小得多。1994年歐文曾起訴控告美國歷史學教授黛博拉·利普斯塔特(Deborah
Lipstadt)和企鵝出版社,因為普斯塔特在其《否認大屠殺——對真相與記憶的挑釁》一書中稱歐文是“否認大屠殺的最危險的代言人”,因而詆毀了他的學術聲譽,也損害了他的職業生涯。經過長達6年的司法訴訟和審理,倫敦高等法院在2000年4月判決歐文敗訴,認定他出於某種目的對歷史進行了歪曲。歐文於1989年在維也納等地公開演講,法庭曾為此簽發逮捕令,但直到歐文今年11月再次訪問奧地利時,他才落入法網。與英國的情況不同,在奧地利(以及法國和德國)有相關法律將否認納粹罪行視為非法,刑期最高可達20年。據BBC報導,歷史學界對歐文聲譽有很大的爭議,一些史學家認為他在挖掘和收集歷史檔案的工作中有很強的鑽研精神,但他從中做出的闡釋和結論是非常可疑甚至是荒謬的。



 



  10. 2005年辭世的文化界著名人物



 



  除了保羅·利科之外,2005年還有許多重要的學者、作家與文化人相繼去世,有評論稱,這標誌著我們“在精神上告別了20世紀”。



 



  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的經濟學家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11月11日在美國洛杉磯附近的家中辭世,享年95歲。德魯克出生於奧地利,1931年在法蘭克福大學畢業獲法學博士,1933年移居英國,4年之後又遷居美國。曾在紐約大學商學院任教20多年,擔任許多政府與機構的高級顧問,發表了近40種學術著作,其中《管理實踐》標誌著管理學的誕生。《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以及《管理:任務、責任、實踐》被稱為管理學的“聖經”。



 



  另一顆隕落的巨星是美國著名劇作家亞瑟·米勒(Arthur Miller)。他繼承了易蔔生的創作傳統,致力於在舞臺上構築美國真實的社會圖景。後又將表現主義的心理描寫技巧吸收到現實主義題材中,被譽為心理現實主義戲劇。曾兩次來華訪問的亞瑟·米勒是影響中國戲劇界的重要人物,他的《推銷員之死》為中國觀眾所熟知,可謂20世紀話劇的里程碑。2月10日亞瑟·米勒去世,享年89歲。4月5日,同樣89歲的美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爾·貝婁(Saul
Bellow)去世。生前著有《赫索格》《莫斯比的回憶》和《雨王哈德森》等,大都以知識份子為主人公,反映都市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和情感困惑,思索人類社會的價值和終極意義。另一位著名作家約翰·福爾斯(John
Fowles)於11月5日逝世,享年79歲,他是英國最受歡迎的小說家之一,善於描寫自由意志與社會約束之間的衝突,其中流傳最廣的作品有《法國中尉的女人》《收藏家》和《魔術師》。



 



  2月20日,《滾石》雜誌的特約記者亨特·湯普森(Hunter S.
Thompson)自殺,終年67歲。他擅長第一人稱的紀實寫作,將親身感受寫入新聞,挑戰了傳統的新聞寫作方式。他也是一位多產的作家,筆下的主人公幾乎都是傳奇人物,最著名的作品是已改編為電影的《拉斯維加斯的恐懼與厭惡》。還有一位值得紀念的文化人物是1月25日逝世的美國建築大師菲力浦·詹森(Philip
Johnson)。他設計的建築歷經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與解構主義的變化,1979年獲得普利策建築獎,最為知名的作品是坐落於康涅狄格州的“玻璃屋”。



 



  4月9日,頗受爭議的女性主義法學家安德里亞· 德沃金(Andrea Dworkin)逝世,享年58歲。她在《淫穢出版物:男人擁有女人》一書中指出色欲出版物建構了女性性行為的模式。隨後將一切異性性行為歸納為強姦,成為一名強硬的反性女性主義者。1985年,她與凱薩琳·麥肯農在全美髮起反對淫穢出版物的運動,最終促使地方法院頒佈法案,允許女性對淫穢出版物的作者提出民事訴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loky 的頭像
    gloky

    葛洛奇

    glo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