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6年西方知識界重要事件綜述



4. 漫畫引發的文化戰爭



 



 



  去年9月,因丹麥《日蘭德郵報》刊登了幾幅將穆罕默德描繪成恐怖分子的漫畫而引出一場風波。這場“漫畫風波”在今年愈演愈烈。1-2月,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的多份報紙相繼選登了部分漫畫,加劇了穆斯林的不滿,示威遊行、暴力衝突不斷發生。《日蘭德郵報》編輯的回應是,丹麥有著自由表達的傳統,對於任何宗教都一視同仁。而轉載漫畫的相關歐洲報紙編輯則表示,他們只是在捍衛言論自由。雖然丹麥首相在阿拉伯電視臺發表講話,就漫畫引起的冒犯向穆斯林致歉,但他同時強調,政府無權干涉報社的言論自由。歐洲境內的伊斯蘭教徒的抗議示威不斷升級,英國政府擔心此事引發一場“新聖戰”。2月8日法新社報導,一名塔利班高級指揮官宣稱:塔利班將懸賞100公斤黃金追殺那個把先知畫成“炸彈客”的漫畫家;對於任何殺害丹麥人、挪威人或德國士兵的人,塔利班也會獎賞5公斤黃金。這一消息使美國首次對漫畫風波公開表態。布希說,美國主張新聞自由,反對因強烈不滿而採取的暴力活動。國務卿賴斯直接指責敘利亞和伊朗借漫畫事件煽動穆斯林對西方的仇視。在公共知識界中,有評論者指出,西方“自由社會”可以容忍或接受類似於“炸彈客穆罕默德”的自由表達;而穆斯林的暴力抗議暴露出他們守舊專制的宗教理念。另一些評論則認為,西方的言論自由從來就有其限制與邊界,許多國家都有禁止種族歧視與“仇恨言論”的相關法律,漫畫以言論自由為名冒犯了宗教情感,是一種西方霸權的體現。



 



 



  5. 國際知識界聲援賈漢貝格魯



 



 



  伊朗著名哲學家與作家賈漢貝格魯(Ramin Jehanbegloo)在4月27日從印度講學回國時,在德黑蘭機場遭到逮捕,隨後被關入德黑蘭Evin監獄。賈漢貝格魯在巴黎索邦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曾在哈佛大學做過博士後研究。目前擔任德黑蘭文化研究局當代研究部主任。他曾擔任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政治學系兼職教授,擁有加拿大和伊朗的雙重國籍。賈漢貝格魯發表過二十多種著作(其中《伯林談話錄》有中譯本出版),論及黑格爾與法國大革命,甘地、泰戈爾、伯林、薩伊德等。他對西方哲學和現代性的研究致力於探索不同文化之間建設性對話的可能。5月6日伊朗情報部長對外確認了賈漢貝格魯被捕的事實,暗示原因在於“他與外國人的接觸”。在學術同行看來,賈漢貝格魯是“政治上極為溫和”的學者,他的被捕令人感到意外,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反應。5月15日歐盟委員會發表新聞,表示對此事件的“嚴重關注”。5月24日世界各地432名學者與作家聯合簽署一封“致伊朗總統內賈德的公開信”,公開信中高度評價賈漢貝格魯的學術貢獻及其國際影響,指出對他的關押未經過任何司法程式,違背了伊朗共和國的法律和相關國際公約,敦促內賈德總統親自干預此事,儘快釋放賈漢貝格魯。公開信的簽署名單幾乎囊括了當今最為著名的學者和知識份子,包括2003年諾貝爾和平獎與文學獎得主艾芭迪和庫切,以及不同專業領域和持不同政治立場的學者:諾姆·喬姆斯基,伊曼紐爾·沃勒斯坦,安東尼·內格裏,恩内斯特·拉克勞,查塔爾·墨菲,斯拉沃熱·齊澤克,尤爾根·哈貝馬斯,查理斯·泰勒,希拉蕊·普特南,羅奈爾得·德沃金,理查·羅蒂,齊格蒙·鮑曼,安伯托·艾柯,萊茲克·柯拉科夫斯基,邁克爾·沃爾澤,理查·伯恩斯坦等。另有“國際伊朗研究協會”(ISIS)等學術團體也為此發表了公開聲明。8月30日賈漢貝格魯被釋放。他隨後在接受“伊朗學生通訊社”的採訪中解釋說,他在國外講學期間,有來自“敵對國家”的情報人員參加了他的研討會,試圖將他的學術研究(特別是他對東歐與伊朗市民社會發展的比較研究計畫)用作顛覆伊朗政權的目的。他對此感到遺憾,並建議伊朗學者應該在國內舉辦學術活動,以免在出國訪問的活動中學術成果遭到濫用。他還表示自己在監獄中得到了完全人道的待遇。目前,賈漢貝格魯的個人網站已經關閉。



 



 



  6. 反擊對施特勞斯的妖魔化



 



 



  近年來,西方報刊(包括在知識界聲譽良好《衛報》、《紐約時報》、《紐約書評》、《國家》、《紐約客》、《波士頓環球報》和《國際先驅論壇報》等)發表許多文章,“發掘”政治哲人施特勞斯的思想與美國極右政治勢力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其結果是施特勞斯已被公眾看作是“美國新保守派的教父”,是反自由民主的精英,鼓勵政客用謊言來欺騙大眾。在許多嚴肅的學者看來,這完全是對施特勞斯“妄想狂”式的妖魔化。的確,施特勞斯的不少弟子(或隔代弟子)在布希當局的高層或智囊機構擔任要職。但政界“施特勞斯派”的立場並不等於施特勞斯本人的思想,也並不為學院中的施特勞斯派所認同。今年,施特勞斯學院派的弟子們相繼推出三部著作:史密斯(Steven B. Smith)的《解讀施特勞斯》(Reading Leo Strauss: Politics, Philosophy,
Judaism,芝加哥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潘格爾(Thomas L. Pangle)的《施特勞斯導論》(Leo Strauss: An
Introduction to His Thought and Intellectual Legacy,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以及紮科特夫婦(Catherine
and Michael Zuckert)的《施特勞斯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Leo Strauss: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American Democracy,芝加哥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這些著作通過對施特勞斯作品的嚴肅解讀和闡釋,致力於探索施特勞斯真正的思想遺產。三部著作的一個共同的看法是:施特勞斯是自由民主的朋友而不是敵人。史密斯教授解釋說:“朋友”意味著施特勞斯本人並不是自由民主主義者,但他的思想對現代自由民主最有益處,因為他“理解政治的方式不是出於左的或右的立場,而是來自俯瞰的上方”。如果說有什麼“施特勞斯的政治”,那麼這種政治更接近於他同代的以賽亞·伯林和雷蒙·阿隆等自由主義者,而不是當時任何一個保守主義的主將。紮科特夫婦認為,施特勞斯對現代性的危機有著深刻洞察,正因如此,他才是自由民主清醒冷靜的辯護者,能夠同時意識到它的力量與弱點。而潘格爾的著作探索了施特勞斯的哲學思考對民主公民的復興以及對我們文化批判性的自我理解所做出的貢獻。這三部著作的出版已經受到知識界的關注,在客觀上反擊了對施特勞斯的妖魔化解釋。



 



 



  7. 英國“思想戰役”開闢新的公共空間



 



 



  2006年10月的最後一個週末,來自世界不同國家的政界、商界、學界和傳媒的近200名“重量級人物”彙聚位於倫敦的皇家音樂學院,就當代“緊迫而重大的思想問題”,面對近千名聽眾展開公開和激烈的交鋒。這個名為“思想戰役”(The
Battle of Ideas)年度活動是一種新穎而特殊的跨行業、跨學科的文化節,由英國獨立的“思想研究所”(Institute of Ideas)於2005年創辦。今年第二屆“思想戰役”更為引人注目,發言者爭論之尖銳激烈,現場聽眾參與之熱烈踴躍都達到令人驚歎的程度。活動的形式也精彩多樣(從正式的“主題爭辯”,到半正式和“沙龍辯論”和自由隨意的“咖啡對話”,以及影視展映等等),涉及的主題包括文明衝突與西方文化危機,二十一世紀的認同,環境保護與反環保話語,心理治療工業與教育問題,藝術創造自由與大眾消費等等。活動受到參與者與觀察家的極高讚譽,被認為是一次絕對令人難忘的、罕見的“思想盛宴”。



 



 



  也許更值得關注的是“思想戰役”的訴求與潛力。三位召集人當中,有的以社會評論家為職業,有的是牛津大學的青年教師,但都是活躍於公共領域的年輕一代知識份子。他們共同感到,在傳媒機制和學院規訓的制約下,當代的文化氛圍變得越來越因循保守。這種“遵從主義”壓抑了真正的民主討論,封閉了政治想像與文化創造的空間。由此,他們致力於“打破一切思想禁忌”(包括所謂“政治正確”以及“顧忌直接的現實後果”所造成的限制),提倡“無限制的自由討論”。正如“思想研究所”在其創建宗旨中明確告白的那樣,他們繼承的是(康得式的“大膽而公開地使用理性”的)啟蒙主義精神傳統。他們聲稱,在“思想戰役”中每個人都具有“完全自由表達的權利,但沒有免於被冒犯和批評的權利”。他們的訴求不是要以“達成共識的名義”來尋求時代的“鎮痛劑”,而是要以開放而強勁的思想交鋒來反思時代的大問題,為創造真正民主的公共空間開闢新的道路。同樣引人注目的是,英國這些新一代知識份子的創新與活動能力,他們往往兼備作家、學者、編輯家和活動家的品質,具有罕見的跨行業、跨學科的知識和交流才能。這使2006年“思想戰役”得以籌集足夠的民間資金,彙集具有公共影響力的著名人物,並獲得BBC,《泰晤士報》、《衛報》和著名網路媒體Spiked的全程報導。活動之後及時出版多種文集,同時在學院刊物中發表討論專輯。他們遠大的抱負和卓越的才能,蘊含著重新塑造歐洲公共文化的巨大潛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loky 的頭像
    gloky

    葛洛奇

    glo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