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0陆家嘴论坛之专题会场一实录

凤凰网财经讯 由上海市政府和中国一行三会共同主办的2010陆家嘴金融论坛于6月25-26日在上海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危机之后的经济结构调整与金融变革”,凤凰网进行全程直播。6月26日,陆家嘴论坛专题会场一聚焦“中国金融机构走向世界”,以下为全部实录:

专题会场一:中国金融机构走向世界

中国平安、民生银行等海外收购的尝试遭遇了金融风暴的冲击。风暴过后,中国金融机构是否正面临走出去的良机?什么样的机构适合走出去?走出去应采取何种路径?如何有效管理其中的风险?中国金融机构如何配合奇瑞等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汇丰银行等金融机构国际化的历程有哪些经验可资借鉴?

主持:

李剑阁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

演讲嘉宾:

杨超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总裁

牛锡明 交通银行行长

许罗德 中国银联总裁

史蒂芬·罗奇 摩根士丹利亚洲主席

约翰·达西 安盛集团日本及亚太地区首席执行官

王江 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院长、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瑞穗金融集团教授

哈继铭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李剑阁] 这两天大家都在看世界杯足球赛,中国人看都很高兴。很多中国人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想法,就是什么时候中国的足球能够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今天我们的话题是,金融机构什么时候能够走向世界,这个话题应该和世界杯同样令中国人关心。中国现在经济很快就要超过日本,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的经济大国。客观上的要求,中国经济各类企业都要走出去,在其他各类企业走出去的同时,金融机构该怎么办?这是我们大家要思考的问题。 [16:40:51]

[李剑阁] 可以说,近十年里,当然过去也有,进入21世纪的前十年,中国金融机构做了很多走出去的尝试,有的成功了,有的是半途而废了,有的正在进行当中。到底什么时候是我们走出去的最佳时机,所有的金融机构都有很多的经验,也有很多的思考。今天我们想听一听,中国这些大的企业家、金融机构的领导和一些学者,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首先请中国人寿保险(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杨超先生谈一下。 [16:41:40]

[杨超]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再次与新老朋友相聚在陆家嘴论坛,上次李董事长是主持,我是发言,这次又是如此,非常巧。一年多来,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已经渐渐远去,但是全球的经济和金融市场并没有完全走出阴影,出现了很多新问题和新的情况,全球的金融格局正在进行调整,欧洲仍然笼罩在债务危机的阴影之下。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在这个背景下,上海陆家嘴论坛召开,共同研讨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机构如何走向世界,我认为是非常及时的。我在这里立足本土,融汇世界,谈一点我个人的肤浅体会,供大家参考。 [16:42:45]

[杨超] 第一点,我想讲一下,我认为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是我们中国金融机构的必然选择,这也是中国经济、金融融入到全球体系客观的要求。从我们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国内资本输出的规模、领域和范围在不断地扩大,迫切需要我们国内金融机构随之走向世界,支持和服务于国内企业在海外的并购及重大的经营活动,来提供我们的金融服务。 [16:44:06]

[杨超] 本世纪以来,实体经济和产业链不断向海外延伸。据统计,可能我这个数字不一定完全,到去年年底,我们国家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中,一共设立了14000个对外的直接投资企业。投资覆盖率已经达到71.9%,总资产超过1万亿美元,我们在海外投资企业的员工已经超过了100万。未来若干年,国内的能源、铁路、矿产、制造、工程等重点行业走出去的步伐会加大,从而对国内金融机构,特别是我们的金融服务延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6:45:51]

[杨超] 从中国金融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特别是金融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以及我们人民币区域化的逐步完成和国际化的逐步推进,势必要求我们中国的金融机构国际化步伐紧紧跟上,这也是中国金融机构自身提高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内在需求。 [16:47:04]

[杨超] 随着我们中国经济金融,特别是金融改革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外资机构登陆中国市场。他们凭借技术、管理和综合实力等优势,成为我们国内市场的重要竞争力量,在一些区域给我们本土的金融机构带来越来越大的挑战,国内竞争已经进入一定程度上的国际化。但是,中国金融机构想真正提高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不能在国内市场被动应战,而要主动出去,敢于在全球世界上与国际金融巨头同台竞争,也只有在这种意义上的国际竞争洗礼中,我们国内金融机构才能成为国际顶级的保险机构。 [16:49:01]

[杨超] 一方面受到国际金融危机重创,欧美金融机构将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处于去杠杆化的阶段,有可能被迫收缩一些领域和市场业务,这为中国金融机构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一定的机会。而金融机构稳健的财务状况、日益增强的资本实力、巨大的现金流,无疑为我们金融机构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6:50:34]

[杨超] 像低碳经济和新能源产业面临发展的机遇,未来谁渗透到低碳经济、新能源领域,可能就会占领市场的桥头堡。所以,围绕低碳经济,一些大型的金融机构已经拓展业务,已经成为碳交易市场的重要参与者。这些都是全新的领域,与成熟的金融市场相比,更有利于新金融体系的发展。 [16:51:24]

[杨超] 第二个观点,立足本土,融入世界,是中国金融国际化的途径。中国金融机构的国际化不应简单理解为走出去,或者是一走了之。我之所以用融入世界,就是想表达一下国际化有更加全面、更加丰富的内涵,需要我们统筹的把握。一是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金和两用人才。 [16:53:20]

[杨超] 中国金融市场是全球增长潜力最大,发展全球最好的市场之一,开拓中国金融市场,我们中国金融机构无疑是最具优势。所以,首先把国内的事情做好,特别是做大做强做优我们本土业务,打造核心竞争力,使我们中国金融机构里立身之本,也更是将来走入世界的立足之本。像汇丰这些国际顶级的金融机构,都是在国内做得很强,占领市场份额之后才开始向海外市场拓展。所以,只有国内做得很强,才有实力和能力拓展海外市场。 [16:53:46]

[杨超] 如果不是首先把国内的市场经营好,把国内的客户服务好,把国内的发展潜力发挥好,把国内的资金和我们的人才利用好,在国内建立起一个竞争优势和广泛的影响力,海外市场的拓展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真正做强做大。 [16:54:36]

杨超] 在对外越来越开放,外资机构已经大举进入的情况下,市场上已经呈现出国内机构国际化、国外机构本土化的特点。我们中国人寿与花旗银行是广发行的并列第一大股东,他们的管理人员大部分来自花旗银行,我们希望他们地方化,融入中国的本土化,叫做地方智慧、国际金融。做好国内市场,本身已经成为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前提条件。当然国内市场之后的国际化,不是简单的引进几个人,或者引进几张洋面孔,或者讲几句英文,关键是要有国际化的理念、视野、技术、服务。 [16:56:30]

[杨超] 另外,在强化国内市场根基的基础上,中国金融机构应不失时机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积极主动灵活引进国外的资金、人才、技术和服务。 [16:56:54]

[杨超] 第二,要统筹好业务拓展。海外市场的业务拓展是国际化,国际资本市场的资本运作我认为也是国际化。近年来中国的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纷纷在海外上市,一些尚未拓展海外业务,但已经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包括中国人寿,2006年开始就已经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寿险公司,中国工商银行已经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银行。从这个意义来说,目前不少的金融机构已经步入国际化的征途。这些年,我们中国金融机构通过境外上市融资走出去,已经把中国金融机构的品牌、影响力带出去了,同时,也培育、培养、锻炼了一部分的国际化人才。这种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运作为中国金融机构未来业务国际化打造了良好的基础,而业务上的国际化精英,也反过来有利于资本市场进一步的运作,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6:58:43]

[杨超] 第三,要统筹好市场的进入与文化的融合。国际化有形的是业务、资本,无形是理念、管理、技术,尤其是服务。所以,中国金融机构国际化要切实统筹好市场的进入与文化融合的关系,在拓展海外市场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学习,吸收国际先进的理念、管理技术,加强不同文化的融合,真正提高国际化水平。我们常说办任何事情都要“天时地利人和”,文化的融合就是推进国际化人和的因素。 [16:59:25]

[杨超] 第四,要积极谋划,审慎推进中国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基本步骤。海外市场不同于本土市场,不仅存在经济、社会、环境的差异,还存在着法律、风俗、文化上的差异,甚至还有很大的冲突,情况是非常复杂的。中国金融机构海外经营能力,是不是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些经济以外的因素把握。所以,中国金融机构拓展海外业务态度要积极,推进要审慎。时机不成熟、条件不具备的,不可以急躁冒进;条件具备了,则要积极推进。这个条件一方面是物质条件,就是具备资金、资产实力的硬实力,另一方面,就是软的,比如说公司的管制能力,管控能力等等软实力。我在我们公司内部经常说要做到“五化”,管理国际化、运作市场化、制度规范化、人才专业化、决策科学化。 [17:00:48]

[杨超] 我这里着重从四个方面来推进,一是要统筹规划。在深入细致了解海外市场的基础上,对海外市场拓展进行全面的规划,减少盲目性。第二是分步推进,第三是因地制宜,第四要防范风险。为什么我这里说防范风险呢?因为很多的经验或者数据表明,跨国的案例不乏有成功的,但半数以上以失败告终。因此中国的金融机构在国际化的征途上必须时刻切记防范风险这一生命线,不要超越自身能力,随意往外走,一味追究走出去。其次要考虑与现有的主业有关,避免以后整合的风险。最后要深入做好事先的调研、论证,而不是简单的看一看人家的年报,特别是并购活动,努力将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和风险想在前面,妥善地解决好。 [17:01:57]

[杨超] 最后,政策支持,监管协调,是我们中国金融机构国际化的必要保证。就是我们想要走出去,我们的条件具备了,既有硬的实力也有软的实力,但政策不支持的话,我们也很困难。所以,需要政策的支持,监管的协调。一是要在立法上进一步的明确,要使中国的金融机构国际化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要加强国际监管机构的协作。中国的监管机构与海外的监管机构要密切合作,形成合作的备忘录,取得监管方面相互的谅解,避免监管的真空,防止重复监管,为中国监管机构国际化发展创造比较好的外部环境。三是要强化资质的管理,金融机构一旦走出国门,在一定程度上是代表国家形象,你不能光说我是中国人寿的。所以,对于中国金融机构的国际化,我持积极的态度,也是非常认真在用心考虑推行。 [17:03:03]

[杨超] 希望我们政府、希望我们的监管部门给我们政策支撑,尤其是在审批的环节上要提高效率。因为金融的形势是瞬息万变的,如果要办申请手续,一个星期、半个月机会就跑掉了。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金融体系融入全球,中国金融机构走向世界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我们中国人寿几年前就提出打造国际顶级金融保险集团,而且一直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奋斗。我相信,在政策的支持、政府的推动以及在座朋友的支持下,随着我们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们中国的金融机构,包括我们中国人寿国际化的水平,希望能够不断地提高,中国的金融业必将跃上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和层次,真正屹立在全球的金融发展大舞台上。 [17:04:34]

[李剑阁] 杨超总裁是一个非常具有国际眼光的金融精英。中国的金融机构在走出去的时候,不仅仅是要把业务走出去,机构走出去,在国际上碰到麻烦的时候,我们也要能够按照国际上的通行游戏规则,能获得胜利。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下面请交通银行行长牛锡明先生发言。 [17:05:12]

[牛锡明] 大家下午好!下面我就中资银行推进国际化的问题谈一点看法。一是中资银行推进国际化正当其时。有几点理由:第一,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地位不断地上升。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中国的经济仍然保持了高速的增长,经济的实力显著上升。作为金融核心的中资银行,也应该成为国际金融市场重要的参与者。 [17:05:51]

[牛锡明] 第二,经历了全球金融风暴的洗礼以后,中资银行树立了稳健经营的形象,全球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在英国《银行家》杂志2009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行中,上榜的中资银行的一级资本已经达到了3500亿美元,同比增加了30%,居于全球第三。第三,国内的金融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控制银行业的风险。 [17:06:44]

[牛锡明] 第四,中国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的能力大幅度上升。特别是近年来,中资银行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与发展,经过股份制的改造和重组上市,充实了资本金,也引进了境外的投资者,提高了中资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所以,中资银行在商业银行的经营方面也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为国际化的经营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17:07:37]

[牛锡明] 对于中资银行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的问题,我认为我们应该通过持续不断地改革,逐步加以完善。目前中资银行国际化经营的规模比较小,影响力比较弱,发展的方式比较单一,业务的品种比较简单,人才缺乏、管理水平偏低和服务手段落后等问题,都还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通过要五个方面的改革来加以解决。 [17:09:17]

[牛锡明] 一是要创新发展的模式,在走向国际化的模式上要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经验,逐步由设分行的模式向购并和自建相结合的模式转变。二是管理改革要先行,要建立高效、合规人性化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切实提高业务经营能力,风险的控制能力和文化的适应能力。 [17:10:28]

[牛锡明] 三是技术要领先。中资银行国际化经营不能照搬国内的发展模式,而是要建立起集业务处理、客户服务、产品创新、内外联动的全球统一技术平台,整合有效资源。四是本土化的经营。在为本国企业和华人、华侨提供服务的同时,要更多地吸引东道国的优质客户,为当地的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五是海纳百川,广纳人才,要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吸引国际化人才加入中资银行,并采取人格化的授权,使真正想干事的人干成事。 [17:11:20]

[牛锡明] 第二方面,国际化发展一直是交通银行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将采取六个措施向国际化的目标迈进。一是加大资本的运作力度,采用兼并收购和新设分支机构并重的模式双管齐下。二是实施内外联动的市场战略,为境内外客户提供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为海外机构实施本土化的经营提供强大的支撑。三是实行精细化的管理,进一步明确海外分行在当地的定位,实现海外分行本土化的经营。四是加强风险内部管理转移,加强对东道主环境下风险的识别和控制,主动防范风险。五是把队伍建设作为国际化进程中的关键环节来抓,在高管层中适当聘用东道国高级管理人才和金融专业人才,利用其国际视野和熟悉东道国市场的优势,拓展市场。六是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与境外战略投资者、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发展跨市场、跨国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扩大产品创新的范围,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特色的金融服务。谢谢各位! [17:12:52]

[李剑阁] 交通银行是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之一,交通银行在下一步走向世界种种的设想。他提到一个问题非常值得我们重视,我们的机构走出去不是把办事处设出去就可以了,关键要技术领先,真正融合当地经济。下面请银联总裁许罗德先生发言。 [17:13:21]

[许罗德] 我对照了一下前面杨总说的中国金融机构国际化的几种类型,我们银联属于“正在走出去”,中国银联国际化这几年一步一个脚印地在加快国际化的步伐,使银联的知名度提高,使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人知道银联,使银联的品牌影响度逐步提高。从银联国际受理网络的架构目前应该说已经有一定的规模了,银联卡现在在10个国家可以受理,有13个国家和地区在发行当地货币的银联卡。银联卡的持卡人不仅仅是中国境内的持卡人,很多是外国的人,或者是境外的人,这样的人已经达到700多万。 [17:19:34]

[许罗德] 前不久我们开了一个国际咨询会,与会人士认为银联已经做得不错了,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了,还建议说ChinaUnionPay(中国银联)已经可以把中国两个字去掉了。但我们银联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化有一定的进展,就是因为我们有着中国这个巨大背景,所以银联发展中,立足中国这一点是不能变的。银联的国际化还是一个过程,刚刚开始,只有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对于走过的这几步,我有一些体会要和大家分享。我觉得可以总结为六个字:“顺势、协同、和谐”。 [17:25:30]

[许罗德] 中国银联的国际化,能够有今天的现状,首先是“顺势”,顺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之势,顺中国改革开放之势,顺中国人走出去之势。中国人走出去,现在一年比一年多,2009年,中国公民出境游人数4,800万人次,是2001年的1,200万人次的4倍,境外的旅游、留学、访问需要很好的支付手段。银联把网络从香港开始,从澳门、香港到新加坡、日本、韩国,亚洲地区、欧洲地区、美洲地区。刚才大家都提到国际化的条件和国际化的方法,我非常赞成。我的体会就是银联要顺势来做这个事,不到这个程度也不行,到这个程度不抓这个机遇也不行。 [17:35:51]

[许罗德] 第二个体会就是协同。中国的金融机构走出去也好,中国的企业走出去也好,都是后发的,因为市场规则已经制定了,人家市场的绝对优势已经形成了,特别是银行卡这个行业来说,美国前三大银行卡公司占据全球市场的90%,这样高度集中的市场,规则都是他们定的,市场占有率这么高,如果说你靠一个企业单打独斗的话,那是很难的。所以,我们要协同。我们现在几大银行也在走出去,包括交行,特别是工行、中行,已经在境外有了相当大的影响力。所以,我们银联走出去第一个合作伙伴一定是我们的中资银行,请中资银行帮助我们开拓市场,帮助我们发卡,发当地货币的银联卡,把我们和中资银行紧紧绑在一起。 [17:37:35]

[许罗德] 其次,银联国际化六年,始终把中国居民的境外旅游目的地作为开拓的重要市场,我们和旅游部门结合起来,和旅游目的国家商量解决中国人的支付问题。前几天,中国电信的总裁王建宙到我们公司访问,我了解到,中国电信的电信网络现在也在往世界走,也在铺全球的网络。中国电信的国际化和中国银联的国际化有没有可以共同的地方,我们谈了之后发现有很多的地方完全可以协同做一些事情。可以为金融走出去,甚至银联银行卡走出去协同,可以在某些领域协同投资等等。所以,中国企业走出去,不能一个企业单打独斗,一定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整体协同共同往前走。 [17:43:08]

[许罗德] 第三个体会是和谐。中国的文化,我们的先人,我们的孔孟都说“和为贵”,但是,现在在商场中都说“商场如战场”。我老家是湖南的,那儿有一句老话叫做“大鱼吃小鱼,小雨吃虾米,虾米吃泥巴”,这就是一种非常强势的文化。这种“商场如战场”的文化我觉得在西方占了比较主导的地位。我见过一个国外的公司,公司成立20年,收购兼并搞了82次,所以这种强势的收购兼并形成了一种文化。这当然是一种方式,但是中国“和为贵”的文化我认为也应该在商业方面来用,共赢、和谐、共同把蛋糕做大。 [17:46:03]

[许罗德] 我们银联这些年的境外发展主要是跟境外机构合作,我们现在和200多家机构有合作,都合作得非常好。特别是我们在处于弱势的时候,在各方面力量不够的时候,在很多方面做得还不够的时候,我认为特别需要利用东方的智慧,东方的“和为贵”来做事情。这就是我在银联整个国际化过程中的三点体会。谢谢大家! [17:47:17]

[李剑阁] 中国银联的总裁许罗德先生讲得非常精辟,把这几年中国银联走向世界总结出六字真经。这六字真经和杨超总裁、牛行长是一个角度的,都是非常相似的经验,对大家非常有启发。下面我们请摩根士丹利的亚洲主席史蒂芬·罗奇来演讲。他曾经是摩根士丹利的全球首席经济学家,他即将要离开商界进入大学。他今天会从经济学家的角度讲很多令我们启发的东西。 [17:47:39]

[史蒂芬·罗奇] 非常感谢李先生,我可能跟前面三位嘉宾的演讲角度有所不同。前面都讲到中国大型的金融机构和中国大型的处理机构,他们想要走向全球。当然大家必然要走向全球,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有一点很清楚,在一个很大的国家,在一个大的经济体,就像中国这样的经济体当中,并不是每一个金融机构都要去考虑走向全球这个问题,有很多机会让我们的金融机构能够成功发展起来、成功繁荣起来,哪怕他们仅仅是关注金融市场的话,他们也是有成功的机会。 [17:50:02]

[史蒂芬·罗奇] 对于中国来说,在接下来的30年当中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呢?这些挑战和我们之前改革开放的30年相比将会是截然不同的。我相信中国马上就会开始一个非常巨大的、结构上的调整。我们之前发展模式主要是依赖于外部的需求,现在在“后危机”时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将会更多地依赖于自己的国内需求或者是国内的消费。所以,很明显金融机构他们如果有巨大的规模,如果说他们能够关注市场的话,他们不能忘记中国的市场,不能忘记他们必须要发展自己的国内市场,不仅仅是中国的沿海地区,还有中国的中西部地区。所以,在我们全球化的背景下,有一点是很重要的,也就是必须要关注我们的国内市场,无论是金融的,还是非金融性的公司都是如此,都要把握这条原则。 [17:51:43]

[史蒂芬·罗奇] 除此之外,我们还知道金融服务现在已经是全球化了,特别是对于一些大公司来说,这是必须要做的,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讲,都是如此。现在他们要有获得信息的渠道,他们要知道外国市场的知识、外国市场的一些监管情况。如果你呆在自己国家的话,你是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东西,你必须要有外部资本的来源。这对于我们在全球的网络扩张也是至关重要的。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有更加多样化的人才,我相信,这些外国的人才和国内的人才可以相互的补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公平地和其他的服务提供者进行竞争,在世界的各个市场进行竞争。 [17:52:36]

[史蒂芬·罗奇] 现在服务的全球化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经济全球化的构成当中,也渗透到了我们的商品贸易当中。我们这两天也听到了很多的讨论,讲到了金融服务的全球化问题,它给我们带来一些硬件和软件,还有技术。其实,对于金融服务公司,他们要走向全球是有很多原因的,他们可以花一整天的时间去讨论如何走向全球化。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千万不要忘记在接下来的中国“十二五”规划中,中国的发展其实更加关注的是要将我们自己的国内市场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全球化的过程当中,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国内市场。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一点,我觉得是一个大的错误,是悲剧性的。 [17:53:37]

[史蒂芬·罗奇] 我还要强调一个关键的风险,这个风险也是我们金融服务业在全球化过程当中会面临的,无论是中国的机构还是国外的机构都是如此,这也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我马上就要做回一个学者了,我想要提醒大家,我可不是从摩根士丹利退休了。我只是要再增加一个学者的职务,我还会继续担任摩根士丹利的职务,我绝对不会离开摩根士丹利,也不会离开亚洲这个地区,但我会教一些书,我会在美国的耶鲁大学教书。为什么我要作出这样的选择呢?因为我觉得现在完全有机会可以参与到美国与亚洲、美国与中国的互动当中,我是一个战略家,也是一个商业者,我可以帮助这种互动。 [17:54:35]

[史蒂芬·罗奇] 我们必须要注意一个贸易摩擦的问题,特别是美国和中国之间的贸易摩擦问题。我们一直在争论人民币的币值,全世界都在讨论,特别是美国,这也使中国的货币政策发生了改变,但这只是我所担忧的问题中很小的一部分,我觉得中国的货币政策改变是受欢迎的,也是我很高兴看到的,但在接下来几个月当中,人民币兑美元不会有大幅度的改变。 [17:55:36]

[史蒂芬·罗奇] 美国国内也有很多的政治压力,现在正变得越来越强。美国的州际选举将在11月份举行,现在美国的失业率已经很高了,达到了10%,如果我们将那些现在已经放弃找工作的美国人再加进去的话,这失业率比10%还要高得多。所以,现在在美国内部的政治压力是非常非常大的,美国的政治家必须要去处理人民币币值的问题。我们也很不幸地看到,他们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其实方法是很危险的,是不正确的,他们并没有去正面面对美国自己创造的那些问题,他们却来指责中国。我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 [17:57:26]

[史蒂芬·罗奇] 有很多的政治学家还有经济学家,他们可能来自世界的各个地方,他们现在还在不断地重复这些错误。我不想提他们的名字,但有一个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他在纽约时报写一份专栏,他说美国唯一的答案就是要对中国进行贸易的制裁,而居然有很多政治学家同意他的观点。如果他们真的接受这个建议,而且在美国国会通过一个法案要在中国进行贸易制裁的话,那美国的总统有可能签署为法律,因为他面临很多的政治压力。这样的话,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所有中国金融行业走向全球的战略有可能就会完全停止了,因为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会变得越来越频繁,会变得越来越升级,这就使得我们没有办法走向全球。 [17:59:25]

[史蒂芬·罗奇] 我对此很担心,我知道刚才三位嘉宾所说的,我都是很了解的,我相信这些东西都会变成现实的,因为现在服务业的全球化是一个必然走的道路,中国必须要走这条道路。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中国的金融服务机构都要走出中国。贸易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担心这个问题担心到晚上都睡不着觉,我觉得美国现在的概念完全是错误的,他们根本就误解了亚洲、误解了中国、误解了全球化。我觉得美国需要在这个问题上重新接受教育,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希望再重新回到大学做一个教授,我就是要教教美国人这些事情。 [18:00:27]

[李剑阁] 史蒂芬·罗奇先生是摩根士丹利派到中金公司代表摩根士丹利的一位董事,虽然我们经常在董事会议上见面,但听到他的话我想可能我前面的介绍还有一些偏差。听到他说不会离开现在的职务时,我想在座的人都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史蒂芬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位美国经济学家的声音,他对中国非常了解,他不离开摩根士丹利,也不离开研究中国的专业,我们今后还可以经常在国内听到他的声音,看到他的面孔。谢谢!下面有请安盛集团日本及亚太地区首席执行官约翰·达西先生发言。 [18:02:02]

[约翰·达西] 谢谢李先生。谢谢史蒂芬·罗奇先生,他给了我一个理由,让我晚上也不用睡觉了。有一些人对于我们安盛集团不是很熟悉,我们在中国有业务但不大,我希望在未来我们的业务可以扩大,我们知道在中国有很多的机遇,我们也希望可以利用这些机遇。我们有做人寿、财产保险,以及财务的资产管理,我们中国的总部设在上海,我们想帮助上海的金融服务业发展。 [18:03:07]

[约翰·达西] 安盛集团是25年前成立的,之前我们是一家法国的保险公司,而现在我们是一家全球的公司。我们在50个国家有业务,可以说我们是全球除了中国人寿之外,市值最高的一家保险公司,但目前我们的市值也非常接近了。平安保险、安联这些都是大的保险公司,排在我们之前,希望在未来我们可以排名越来越靠前。我想借此机会说一说我们的经验,也包括我在欧美看到的一些情况。我虽然在法国总部工作,但我是负责亚太业务的,所以我可以谈一谈全球的问题。我相信,在全球金融服务业会继续看到重组,会看到产业的整合,以及专业进一步的细分。所有这一切不光给中国的机构,也包括有资金、有能力的资金带来更多的机遇。 [18:03:44]

[约翰·达西] 我们需要更多资产方面的融资,我们看到这个产业在过去的18个月当中吸收了很多的资金,在未来这种趋势还将持续。此外,在东南亚保险业,在业务发展过程当中需要更多的资金。说到经验,可能在金融服务方面的收购应该说是失败的经验比成功的要多,这也不仅仅是限于中国的企业和保险公司,之前的一些并购的案例,很多都有失败的,像安联在美国的一些收购,等等,包括瑞士的保险公司的收购等等,都是失败,造成了很大的损失。金融服务业在走向世界过程当中面临很多的艰难、挫折,我觉得我们在未来需要避免这些问题的重复发生。 [18:04:26]

[约翰·达西] 如果一个家公司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本身的业务运作要非常好。当然有的时候,要迎来业务的复苏,并不容易,但如果这个业务复苏要在国外进行,就会更加的困难。很多的美国企业,现在还在应对他们在国内出现的一些问题,应对本地的一些监管,包括客户等等的问题。要组成一支管理团队并不容易,包括顶层以及中层的管理团队,如果要整个改变,都不容易。要是问欧洲的那些专业人士,富国银行究竟是不是欧洲实力最强的一家银行,我想除了富国银行的总裁,其他人都不会同意。这家公司一开始就不是很好,之后又有了金融危机,包括瑞银收购的问题,所有这些加在一起,再加上银行公司本身的表现就不是很好,所以问题就变得非常严重。 [18:04:46]

[约翰·达西] 非金融机构的收购方面,我们看到像中国的吉利收购了沃尔沃。沃尔沃本身是一家好公司,有很好的技术和产品,当然价格是另外一回事,但我觉得从长期来说,大家会发现这是一次很好的经历,而且是非常好的一次新行业的探索。我们也提到了风险的管理,在这方面我有一些想法。首先,我们要知道交易当中面临着什么,我们要对自己获得资金的能力保存一定的怀疑。这么说并不是因为我怀疑中国企业的能力,而是事实上我们在中国市场所看到的风险已经证明了中国的企业、中国的公司是非常好的。但是如何来做得更好,我们就必须给自己一些考验。汇丰银行本身是一家很好的公司,但是他在美国金融服务业的收购很不理想。在06年的12月我已经预感到危机会要发生,当时有人问我是不是要担任汇丰银行美国业务的财务总监,当时他们刚刚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但他们并不清楚这个损失是冰山一角,还是损失全部,他们已经打算更换管理层了。随着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他们意识到之前的收购是一个错误,他们需要尽快作出改变。 [18:05:38]

[约翰·达西] 另一家西班牙的银行有完全不同的经历,他们所收购的企业在拉丁美洲是他们非常熟悉和了解的,他们也有进军英国,英国人对此很高兴。事实上,这家西班牙银行在英国业务的效率各方面要比英国的银行好很多。他们做得很成功,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坚持不懈地实行本身所用的技术、知识以及管理,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之前听到有嘉宾说如何在扩张、发展业务的过程当中保持一个和谐。同样,你要获得成功,总会有一个时刻,你没有办法获得和谐。同时,我们也看到在中国的市场,管理方面可以说是非常艰难的,要获得成功非常不容易。 [18:07:03]

[约翰·达西] 在收购的过程当中,也必须有非常强硬的态度,但结果是,你可能成为一家更好的公司。人们说要培养更好的经理人提升企业的管理,我想说的是,我们必须要非常了解管理层所有的激励机制,特别是在外部的环境当中,管理层拥有什么样的激励机制。一些收购的不成功并不是收购对象不够好,而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收购并不只是针对管理层的最高层,他们把激励机制提供给太多的公司员工,导致这些员工没有努力的工作,因为企业始终是人的企业,我们需要一些努力工作的员工。激励机制必须要有针对性,提供给管理层当中最重要的成员。当然各国的情况有所不同,在美国行得通的,可能在日本并不行得通。我们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业务运作模式,并不是到处使用的都是我们在法国的模式。 [18:10:06]

[约翰·达西] 此外,还有一点很重要,我想补充刚刚史蒂芬·罗奇提到的一点。中国企业在本土市场就有很多的机遇,如果我们忽视了本地的市场,只顾走向世界,这将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我们是一家很成功的公司,很重要的是,我们在法国本土市场仍然是有一个非常好的业绩表现。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是一家全球化的企业,但我们在本土,在我们法国本国的市场仍然有很好的表现,我们也很关注当地的业务。这对于我们企业来说非常重要,这对于我们在其他的国家,像印度这些国家的投资,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在其他国家的投资,可能在未来很长时间都不能够带来利润。但是,我们仍然会这么做,因为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慢慢获取价值。 [18:10:38]

[约翰·达西] 我们还想说,我们并不是要不择手段来确保全球化的成功。有一些企业,像我们安盛集团,我们愿意帮助那些希望走向世界的企业。比方说,我们和一些在本国有着很好的大客户的企业一起合作,但是当这些企业走向世界的时候,在其他的国家,我们就不一定会和他们合作。因为在那些国家,他们可能没有这样的资源和能力,但是如果这些企业来到法国,我们就会帮助他们,因为我们的企业本身在法国,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提供服务给他们。所以,互相合作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一旦有了这样的网络,我们就可以利用这样的网络。这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特别是针对保险业,我觉得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两家企业将会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我们也希望这对于全球来说是一个好消息。谢谢! [18:11:43]

[李剑阁] 谢谢约翰·达西先生,约翰·达西先生很多内容跟史蒂芬·罗奇先生是很相似的,安盛集团和摩根士丹利都是已经走向世界的国际化企业。应该说,他非常诚恳地提醒中国的同行和各位,在中国走向世界的同时,首先要把本土的市场做好,因为中国经济发展那么迅猛,中国的市场那么大,人口那么多,发展的机会还很多很多。我们首先要抓住这些机会,同时再考虑走向世界。同时,他们也提供了在走向世界过程当中一些失败的教训,我觉得非常值得我们汲取。下面请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的院长、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瑞穗金融集团教授王江讲话。 [18:12:12]

[王江] 谢谢主持人。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各位来探讨中国金融机构走向世界的议题。前面几位嘉宾就这个问题从各个方面,已经谈了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意见。一方面来说,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进程的加深,国际化的金融服务是必不可少的。所以,除了可以利用国际金融机构的服务之外,我们自己的金融机构走向国际,能够为我们国际化的企业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这当然是一个趋势。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刚才史蒂芬·罗奇先生和约翰·达西两位也谈到了,金融服务走向国际会碰到的各种各样的挑战。 [18:12:42]

[王江] 我今天想说一个具体的题目,就是想讨论一下我们在金融服务业当中的某一块,尤其是资产管理服务业,如何走向世界这么一个问题。我之所以想讨论这个问题,主要是我们走向世界并不是一个目的,目的还是希望满足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资产管理能够走向国际,是一个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相信这个问题的解决,和刚才史蒂芬·罗奇提到的,人民币汇率的问题以及和它相关的美国和欧洲贸易政策也有一定的关系。 [18:13:05]

[王江] 我为什么想谈资产管理的问题呢?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和人民的财富都大幅度的积累和增长,对于财富管理的需求也是很快的增长,这从机构和家庭来看,都是非常明显的。比如说,我们的社保机构承担了一定的社保债务,他的资产怎么样能够增长,怎么样能够保值,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保险公司也是一样,这就需要这样的机构在资产,整个选择的幅度、范围都有足够的空间,能够提供分散风险,获得较高收益的机会。 [18:13:56]

[王江] 对于我们家庭来说,这个情况就更为严重了,大家知道中国的储蓄率非常高,当然这里面有许多结构性的原因。如果光看简单的情况,很多家庭把钱储蓄在银行,而利息是相当低的。这与前面史蒂芬·罗奇提到,如果个人消费得到增长,除了对于经济的预期有一个正面的预期,现有的财富保值和增长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当然这里面还有其他,像社会保险、医疗保险整个经济结构方面的问题。 [18:14:48]

[王江] 我觉得不管是从金融机构的需求和家庭财富的管理的需求来讲,我们要走向国际都是非常迫切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前面已经提到了,从储蓄的角度来说收益率非常低,如果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来进行投资的话,明显从收益率和各个方面都会有更多的选择,也更多的机会。而且把这么多我们自己的储蓄都压在国内,这明显是有非常高的代价。从微观的角度来讲,一方面,前面说了,过度的储蓄自然会压低利率,这对于国家的宏观财政政策会带来影响。如果投向其他的渠道,比如说国内的股市或者是房地产,明显会带来资产价格的提高,这对于长期的收益率也是不利的。 [18:15:16]

[王江] 从风险的角度来说,也是非常不好的。因为生活在中国,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住房都在中国,如果我们的储蓄也都投在中国的资本市场里面,从风险的角度来说明显是非常不利的。这让我想到一个例子,大家都听说美国有一家安然公司,这家公司垮台的时候,他们职工的损失是非常惨重的。不光这些职工丢掉了工作,他们的退休保险,保险基金的管理资本也都投到安然自己的股票里面,而且由于安然公司刺激自己的员工购买自己的股票,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所以,很多的职工把个人的储蓄又买了安然的股票,而安然垮台以后,他们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18:15:51]

[王江] 我觉得从简单的资产配置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把我们的储蓄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配置。刚才说的是从微观的角度,从宏观的角度来说,我们投资全球化也会在各个方面提高我们的宏观效应,首先使我们国内资产价格更趋于合理化,尤其是引入国外资本的投资,这样会提高资本配置的效率。另外,我觉得全球化投资必然带来的结果就是,资本帐户逐步的放开,这对于人民币汇率的合理化会起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18:16:19]

[王江] 前面已经提到了,中国人民银行刚刚宣布了在汇率政策上的调整,具体的措施全世界都非常关注。一般的预期,可能人民币汇率会在一定时间之内上升,但我觉得,这样的预期基本的因素就是因为我们的资本帐户是封闭的,也就是我们卖了东西以后,拿了钱,这个钱如果不能购买他国的产品,很自然地就不能购买他国的资产。所以,这些汇率都全部集中在央行手里。如果是资本帐户开放的话,我们得到的外汇可以用来投资,这对于汇率本身的影响,我觉得是有利的。在全球化拓宽资产管理投资范围的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风险,提高收益。前面提到,对于带动长期消费有正面的作用。 [18:17:13]

[王江] 如果这样的趋势,从规模来讲,从业务范围来说是非常可观的。拿股市来说,全世界股市的总市值差不多是50万亿,现在看中国股市,我取5万亿的话,只是全世界股市的10%。从最优的资产配置来说,5万亿90%量应该是投向国外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块业务范围是非常可观的,这还不包括其他的一些资产类,比如说公司债、国债、证券化的房地产,这样一些资产部分加起来的话,总量会更为可观,也就是说在国际化范围里分散投资的额度,或者比例会更大。 [18:17:40]

[王江] 第三,这样一件好的事,我们为什么不早去做。这里面当然涉及到各种各样风险的问题,下面我具体谈一下,在具体的策略上怎么样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完成这一步。大家都知道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有一个措施就是开发国际板,让国外的企业能够在国内发行股票。这个想法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但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可以开发一些更为简单的产品。比如我们规定是说在国内上市的外国不一定是一支股票,可以是基金的资产组合。这样的话,操作非常简单,运作也非常简单,效率也会比较高,可以作为一个过渡期,对于控制资本的流动,以及风险的管理,都能有一个可控的过程。由于时间关系,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18:18:13]

[李剑阁] 谢谢王江教授。接下来有请哈博士演讲。 [18:18:38]

[哈继铭] 我谈三个方面。一是我觉得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走出去势在必行,空间很大。我说几个数字,中国对外资产来看是“三少一多”,少的是中国总的对外资产占GDP50%,而日本是100%,美国125%,英国400%。另外一个少的是中国金融机构对外资产,中国只占GDP5%,美国是40%,德国50%,日本70%。第二,我们的FDI,这是一个流量的概念,前两个都是存量概念,FDI中国占GDP不到5%,最近几年有所上升,但依然不到5%,而日本是15%,美国是近30%。 [18:20:11]

[哈继铭] “一多”,就是外汇储备多,我们外汇储备占GDP接近50%,而日本仅为20%,美国几乎是占GDP0,德国也几乎是0。这种对外资产的结构不合理,我觉得会使我们吃亏的。在目前各国尤其是西方政府货币政策极其扩张的情况下,这些货币未来都是要贬值的,都是要对稀缺资源贬值的。所以,在这个背景之下,我觉得中国企业应当走出去,而金融机构应当踊跃地跟出去。 [18:20:35]

[哈继铭] 第二个方面,走出去和走进去要相结合。所谓走进去就是中国内陆地区、农村地区,有广阔的天地可以容纳我们金融企业在那里进一步的发展。我想接下来中国的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会赶上、甚至超过沿海地区的。这里面原因很多,有人说这是政府政策的支持,当然这是其中一个原因,但我相信,不是所有的事情政府只要朝那个方向努力,就一定能够达成的。我觉得还有一个内力,经济的内在动力,也是使内陆地区赶超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劳动力结构来看,也是更多的,比较年长的熟练工在沿海地区打工数十年之后,现在回到了内陆地区,而且沿海地区的工资上涨压力很大。 [18:21:21]

[哈继铭] 所以,从这个原因来说,内陆地区是不乏熟练劳动力的。第二个我们仔细想一下,中国在计划生育政策推行之后,哪些地区期初执行是比较严格的呢?是沿海地区。也就是从1978年之后的二十年,沿海地区的社会抚养率明显下降,所以经济增长很快,超过内陆地区。但是内陆地区相对来说,那个时候抚养率还比较高。但是,20年过了之后,沿海地区的抚养率会上升,因为老人多了,而内陆地区青壮年占比上升。所以,这叫“二十年河东、二十年河西”,或者应该说二十年沿海、二十年内陆。 [18:22:09]

[哈继铭] 最后一点,在李董事长和罗奇董事的领导之下,我们公司在最近一两年也有走出去的尝试。我个人就有这样的切身体会,我在最近这一年多在中金公司工作,我觉得我的出差,海外去得多了,内陆城市也去得多了,过去主要在沿海地区,上海、深圳、北京、广州,但是,我们去年在纽约、伦敦、新加坡都开了分公司,我们最近又在成都有新的营业网点。所以,我接下来马上要赶飞机去香港,明天早上一早的班机去美国,这是走出去,而一周后回来的第一件事我要到成都,这是走进去。谢谢大家! [18:23:00]

[李剑阁] 最后两位学者稍微归纳一下,他们基本上是从理论上用了很多的数据证明,中国金融机构必然要走出去,也必须要走出去。我记得有一次研讨会上有一个人讲到一个问题,现在中国自己有很多的储蓄,不断存到国外去,资本在输出,但各地又在全世界招商,希望外国人进来,所以左手引进右手输出。那么,我们为什么左手不牵右手呢?所以,这个责任就落在我们金融机构身上了。谢谢各位! [18:23:3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loky 的頭像
    gloky

    葛洛奇

    glo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